中医学绪论
这些理论中,最核心的是:
⒈整体观念(Concept of holism):
·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⒉辨证施治原则(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这两条,是中医理论的特色!
Concept of holism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re th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 understand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as well a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disease.
时期南宋、金1127年~派,如:金元四大家。
元1271年~大量医学著作刊行。
完备成熟明1386年~《本草纲目》出版;
时期清1644年~基础理论趋向综合、融化、
10分钟
讲解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大量“百科”式医学著作;
创立“温病”学说。
中西医结合近代20世纪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整
发展时期中叶理研究传统理论和传统经验。
㈢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早在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3世纪,就有分科的萌芽;
在宋代(960~1368年)就明确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正骨眼口齿┅┅13个科。
§历代都有各学科的专门著作:
汉代:内科专著《伤寒杂病论》
唐代: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澜道人)
妇科专著《经效产宝》
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
15分钟
幻灯
·历史记载:荷兰医生到我国学习种痘术;
俄国医生到我国学习针灸疗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朝鲜、日本、俄、英、德、法等七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对世界各国的生药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整理研究中医药的巨大成就,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中医药学已经逐步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体系的主流!
•“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张从正----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
•“补土派”(the school for reinforcing the earth)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滋阴派”((the school for nourishing yin))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
提要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㈠历史悠久,成就卓著
The origi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祖国医药学,迄今有二千余年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有多久,祖国医药学的历史就有多久。
⒊以“精气学说”为指导,“经络学说”为代表,阐述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的理论;
⒋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为基础,论述中药性能与作用原理;以“君臣佐使”“药物七情”配伍为基础的,方剂组合原理的理论;
⒌以“辨证施治”原则为指导的,分析病情、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幻灯+板书
重点讲解
举例说明
幻灯
5分钟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喉科专著《咽喉口齿方》
明代:外科专著《外科正宗》(陈实功)
§现代中医院的分科:
内科外科伤科小儿科妇科痔科皮肤科眼科五官科
针灸科推拿科气功科……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各学科的综合!
㈣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
形成—战国至秦汉:
《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
《难经》--释《内经》之疑,补《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
《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理论导源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祖国医学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条件下,按照自己所特有的气质发展的,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表2我国医学最早的发明和创造
────────────────────────────—
项目年代与西方医学相比
────────────────────────────—
华佗“麻沸散”三国112~207早1500年(日)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就指出:
“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主席的这个批示,迄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肯定了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
·指出了我们的任务: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医学基础》教学,正是为厉行历史赋予我们的这项任务!
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
历史悠久,成就卓著
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祖国医学的健身防病,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未病防病;
二是已病防变。
:
⒈重视“身”“心”调养
中医的健身方法,不单是形体锻炼,而是从“身”“心”两个方面,调养“真气”,养护“胃气”和“肾气”。
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气功等健身方法,都是围绕“调形”“调意”两个方面进行的。其实用性更强,训练的难度也更大!
⒉强调“适度”
幻灯
5分钟
幻灯
举例说明
5分钟
幻灯
狂犬脑敷伤口治狂犬病晋281~341早1000年(法)
银膏(汞锡银合金)补牙唐657年早1200年(英)
国家颁布药典《新修本草》唐657年早800年(佛罗伦)
设立医学校(太医署)唐624年早200年(意)
幻灯
幻灯+讲解
幻灯
幻灯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法医专著《骨折元1343年早600年(意)
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15
分科完善的临床医学------------- 5
寓意深刻的健身防病思想--------- 5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5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绪论(Introduction)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在中医的健身方法中,强调“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中医的健身思想和方法,与“生命在于运动”的单纯强调运动的提法相比,含义更深刻,科学性更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更为接近!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没有疾病和体弱;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
㈤对世界医学的影响和贡献
人痘接种法明16世纪早300年(英)
────────────────────────────—
㈡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上理论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民族传统医学!
这些理论包括:
⒈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支柱的,从宏观的高度、整体地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
⒉以“脏象学说”、“精气神理论”为中心,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
中国医药学,很早就通过交流,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医学产生影响。
§对周边国家:
·唐代传入日本、越南、印度、朝鲜、阿拉伯、等国家;
·在日本、朝鲜,中医药已经成为他们国家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在日本,“西洋医学”(せぃょぅぃがく)中的许多解剖、生理的名词术语,大量地采用了中医的名称。
§对欧洲各国:
·17世纪,我国的针灸、种痘术等,就传入荷兰、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孙思邈《千金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发展---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
“寒凉派”(the school of cold and cool)刘完素----倡导火热论,百病皆因火热,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
发展---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产生:张介宾强调命门具有阴阳水火二气;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
温病学说形成:吴有性《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瑭《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理论。
发展---近代与现代:
•整理继承----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医学之大成
•中西汇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汇集沟通中西医学的代表
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难点:中医学的内容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有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讲座式
授课时间分配40分钟
历史悠久,成就卓著-------------10
祖国医药学的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历史时期:
表1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
年代主要成就与特点
────────────———─────────────
奠基时期战国前415~基础理论系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