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金石艺术金石篆刻艺术]
西泠印社金石艺术金石篆刻艺术可溯源至殷商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起创立。
百年来,西泠印社始终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和“兼及书画”为宗旨,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社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设。
“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胡庆余堂赢得了“江南药王”的美誉,并形成其特有的中药文化。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包括其经营理念、制药技艺等许多方面,由胡雪岩亲书的店训“戒欺”,就是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核心。
◆[梁祝]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1600多年发展历程中,梁祝从最初的民间爱情传说逐渐进入各类文艺形式,形成了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梁祝文化。
可以说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传说。
杭州是梁祝传说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万松书院就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之处,而十八相送处,也见证了一段千古爱情。
◆[白蛇传]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基本成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后流布全国并远播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
白蛇传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历史学、民俗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白娘子(白素贞)、法海等形象,是中国艺术长廊中重要的典型形象。
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与西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品牌始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
张小泉剪刀选料讲究,镶钢均匀,其传统的剪刀锻制磨工精工序共有72道。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所制剪刀刃口锋利,开合和顺,式样精美,经久耐用。
◆[杭州小热昏]
杭州地方曲种小热昏因其创始人杜宝林的艺名“小热昏”而得名,曾改称“小锣书”,至今有百余年历史。
原为露天的说唱艺术,说唱者兼卖梨膏糖,故俗称“卖梨膏糖”。
小热昏以说唱逗笑为艺术手段,语言风趣幽默。
流行于江、浙、沪的独脚戏(俗称滑稽戏)即由小热昏衍变发展而成。
曲种的基本曲调有“锣先锋”、“三敲赋”和“东乡调”,现“三敲赋”、“东乡调”已绝响,演唱者也仅存杜宝林第四、五、六代的几位艺人,众多传统曲目已濒临失传。
◆[萧山花边]
萧山花边亦称“萧山万缕丝”,其工艺相传从意大利传入。
上世纪三十年代,萧山花边已初具风格,针法由初期的2种增加到10种。
如今萧山花边已形成了万缕丝、镶边和机手结合花边三类产品,捏绣、格欣绣、彩条链、绚带丽四类品种,其中尤以绚带丽花边工艺为佳。
制品种类有床罩、台毯、盘垫、几垫、沙发套、披肩、衣裙等3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