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讲座稿尊敬的家长同志们:下午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本次《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的讲座,欢迎你们一起来讨论您们的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
我不是专家,只是抛砖引玉。
近一段时间,随着李某某等多名未成年人涉嫌强奸一案,这个事件以及围绕这个事件的各种纷争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李某某的母亲梦鸽女士近期的一系列言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作为妈妈,爱子心切的很多言行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批评。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一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很多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
李某某强奸案把孩子一步步引向歧途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母亲—梦鸽。
教育孩子,智慧比智商更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不能太“弱智”。
这里的弱智指的并非智商,而是智慧。
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教育理论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没有任何一本无所不包的“红宝书”。
能否教育好孩子,并不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我们洞悉了多少智慧。
父母舍得为子女付出没有错,但是在付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运用一些小小的智慧呢?对教育孩子的几点粗浅认识:一、从宏观方面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三种父母类型”、“三大误区”、“三个认识不到位”有专家研究认为,现今90%的父母不合格。
(这个数字过高)目前(一)三种父母类型:一是溺爱性父母:(1)家长患上“溺爱综合征”(独生子女、有求必应、溺爱放纵、“小霸王”“溺爱综合征”最容易出现在2周岁,宠爱过度、掌上明珠、做什么迁就孩子、独吃美食、独玩玩具。
有爱无教终害子。
各位家长,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浇水过多庄稼会溺死。
教育孩子,不能没有爱,但必须爱得适度,爱得理智。
溺爱是一种十分愚昧的爱,往往在甜甜蜜蜜中毁了孩子,俗话说"娇纵如杀子",如今不少家长把孩子当小皇帝,不少孩子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都围着小孩转,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由于溺爱而酿成的悲剧举不胜举。
我们家长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但逐渐富裕起来的我们也要深思,"再富不能宠孩子。
"这句话值得我们作父母的深思。
(2)“x二代”需提前教育李某某、**豪车相撞案等都是二代,提前教育尤为重要(3)谨慎隔辈带孩子自己工作忙,忙着赚钱,爷爷奶奶带,自私、霸道、独断专行等。
二是失责型父母:从贵州女童被父亲虐待5年,被开水烫头;到父亲入狱母亲吸毒,**两名女童饿死家中,再到黑龙江女婴被生父用缝衣针扎身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本应该做好孩子的保护伞的家长因疏于对孩子的监管而导致儿童意外伤亡,甚至有的家长直接沦为伤害孩子的元凶。
主要原因:父母疏于监护,导致惨剧连发。
三是严苛型父母:心理学家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没有力量反抗外在压力,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把家长施加的压力反作用于家长,以达到心理平衡。
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释放,这时候家长往往武断的认为孩子“变坏了”,孰不知其实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童年期亲手种下的恶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子在一定的情况下爆发,产生的后果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
举个例子,贵州** 2002年夏天发生了一起孪生姐妹毒杀双亲的悲剧。
这家父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母亲是**市教委的干部,他们有一对招人喜爱的双胞胎女儿。
可是,两姊妹中考失利被父母罚跪,这两姊妹用"毒鼠强"毒死父母,造成家破人亡,震惊全国的惨剧。
这种教育容易使孩子极易导致孩子患上强迫症,不停的强迫孩子等于心灵虐待。
所以我们的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三个教育误区:1.第一个误区是: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就是家庭的附属品,怎么打、怎么骂孩子都是家庭内部的事。
媒体报道的家庭暴力案件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孩子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动辄打骂,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2.第二个误区是:父母过早的溺爱孩子,让孩子过早的享受父辈的成就,孩子成了家庭的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了骄纵的心理。
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对“官二代”、“富二代”或者“星二代”也有很多指责。
3.第三个误区是:很多父母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自小承受巨大的压力,不堪其负担。
这些家庭教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制约孩子的快乐和梦想,制约着孩子健康成长。
(三)三个认识不到:第一,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机会。
在人的一生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偶尔犯点原则性的错误并不是万劫不复的。
但要明确当孩子犯错后,要让孩子深刻体会到“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这确实考验我们的智慧。
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孩子每一次犯错,应该都没有得到太多的管教,更不用说严厉的惩罚。
或许,孩子的某些行为还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甚至是袒护。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犯错,可能就蕴藏着一次成长的机会。
当然这就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智慧,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犯错中得到成长。
第二,没有认识到:爱中有管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就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不是每个爱孩子的家长都懂得教育孩子。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孩子犯错的错误方式。
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甚至走向我们期望的另外一端。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全部的爱给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无拘无束、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顺应天性自由生长。
但是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对这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理解有许多偏差,甚至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给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
其实,爱与管教相伴,自由与规则并行,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一旦孩子突破,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这些原则和底线。
第三,没有认识到:成人是本,成才是末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品格在先,能力其次,成绩再次。
如果把养育孩子比喻成建造房屋,那么,培养人格就是打地基的工作,学习和考试、赚钱和发展等就是盖房子的事情。
只有地基打的牢,房子才能盖的高。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成人是本,成才是末二、从微观方面具体从学校教育层面,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成因,如何解决?(一)学习的态度认识方面:“教育引领辉煌,知识改变命运”。
这是大家知道的至理名言。
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1)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没有很好的认识;(2)学生偏科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喜欢学语文不喜欢学数学,有的喜欢学英语不喜欢学语文等等,基础知识不能均衡发展,不能过早的开始偏科;(3)学习行为习惯差:还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家庭作业也不做,等到早晨早早来到来学校,来干什么,来抄袭别人的作业,来玩耍,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4)家长的态度:有些家长呢也是任其发展,对孩子的学习莫不关心,理由是我们工作实在太忙了,真的没时间去管他,有些家长从来没主动到老师这儿询问过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表现,还有的家长在次之前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加大,工作不好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二)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粗暴施教,最容易使孩子心灵受摧残。
我们的家长都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思想。
对孩子的错误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拳脚相加。
这样会有两种后果,一是使孩子形成懦弱、说谎、孤独、胆怯退缩的四种“不良心理”。
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性格上也显得孤独。
二是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固执、粗暴、怪癖、喜怒无常的四种“不良性格”。
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来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长大后,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
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怪僻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就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
慢慢地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了。
(三)学习上坚决避免“三个常”1.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
家长不能以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来肯定或否定孩子,对于一个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复强调名次,势必使孩子陷于自卑。
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
2.常指责孩子的失败。
比如有两个孩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家长甲对孩子说:“妈妈和爸爸都很关心你的语**绩,我相信这次考试还没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长乙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学!”家长甲传达的是关心和爱护,家长乙引发的却是焦虑和憎恨,前者能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于问题的解决;后者则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孩子通常都实践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给孩子摧毁性的预言会造成伤害。
3.常阻止孩子玩耍而命其回到书桌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学”,而且学之不尽,孩子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