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

中国哲学史翻译题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在我幼年那时候,人们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长睡但把嘴闭起!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遇到该喝酒的时候就要喝酒,碰到要高声歌唱的时候便权且高声歌唱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

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

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

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 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己,而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说:仁德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而不必去想着天天怎么追求仁德,太刻意反而是虚伪做作,心存善念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孔子说: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应该做官就做,应该辞职就辞;应该继续干就干,应该马上走就走. 指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

孔子道:“活人还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人自私自利(为我无君)人没有亲疏远近的感情,这种社会犹如禽兽世界。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

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

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晓得去寻找,可悲得很呀!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便晓得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那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则能知天。

心是人的“大局”,之所以能够尽心知性;这是“上天所给我们的人”,所以尽心、知性,就能知道天。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 孟子说:“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

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是很少的。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他日夜生长,清晨的气息,他们的好恶与人相近,那么他白天所做的,有手铐逃跑了。

手铐的反复,就在夜气不足而存在;夜气不足而存在,那他离禽兽不远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