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编者按: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启动《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撰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先后邀请科技部、工信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建言献策,中科院院士把脉会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草案。

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今天本报全文刊发《规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前言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建立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在国家、省、市三级积极推动下,绵阳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体制创新、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科技城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军民融合产业产值600亿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培育了66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建成高等院校12所,基本实现《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

但绵阳科技城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世界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重构的新机遇新挑战,军事工业快速发展蕴藏着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契机和潜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源泉。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成渝经济区集聚能力的持续增强,随着灾后重建成果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随着"科学新城、气动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等,绵阳科技城区域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必将加速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制定《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对于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新时期科技城规划总体定位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道路,坚持以创新为灵魂、科技为支撑、产业为重点、环境为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节战略定位军民融合示范地。

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新模式,创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支持政策,促进"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互动转化,发挥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创新示范功能。

科技创新策源地。

充分释放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潜能,积极服务、服从于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技成果集散地。

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孵化、转化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军民融合科学技术、信息、知识与成果方面发挥孵化集聚功能,形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集散地。

创新人才汇聚地。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和激励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型创新人才汇聚地。

高新产业集中地。

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第三节发展原则坚持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民用产品为方向,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板块,促进科技城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促进集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向科技城集中,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集聚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创新科技城开放平台和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实行错位发展,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产业显著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60%;科技城范围内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7%,年专利申请数达到2600件,万名劳动者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高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于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成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路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全球研发密度最高的科技城之一。

第二章全面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城第一节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科学新城。

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在绵阳,着力推动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空气动力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建设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项目,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基地健康发展。

航空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促进航空工业军技民用并迅速实现产业化。

第二节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骨干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引导军工企业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每年保持在30%以上。

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

大力推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在绵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规模、成链条转化科技成果。

支持科技城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家军事订货与装备采购。

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创新。

积极推动在绵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内企业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加速体制内科研成果产业化。

鼓励科研院所建设孵化园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体制内产业化项目做强做大。

支持科研院所创新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绵阳科技城。

培育市场导向型、技术驱动型的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节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

整合科技城孵化资源,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创造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每年新增在孵企业100户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孵化器。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

以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加快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

围绕科技城主导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构建以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牵引省外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技支撑网络,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

组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定期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交易会",形成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

第四节实施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打造环院所创新带。

发挥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的知识溢出、人才支撑和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一企业"模式建设集群化特色产业基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核物理、强激光、资源环境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公共安全、辐照数字成像、激光器件及激光加工、特种危险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空气动力学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飞行器、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以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为主,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以磁性材料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器件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以光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数字传感器、兵器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部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把绵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人才培养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建设,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申办绵阳技师学院。

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在科技城设立分校。

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打造西部高水平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第三章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第一节军民合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在数字视听及家电制品产业领域,突出IC设计、黑白家电整机合成、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及关键器件等核心、高端、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平板电视、新型显示器件、广电设备、压缩机、分离和片式元器件、电子原材料等整机产品、产业核心高端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产品;加速实施PDP二期及大尺寸转换中试验证线、等离子电视化学品、等离子屏用玻璃基板、PDP模组及LCD模组封装、环保无氟节能冰箱、数字视听产品及出口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