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崇尚实用的教育管理观 (二)系统的人才理论
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在 《慈溪县学记》中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 一日而亡于天下。”他在《乞改科条例》中又说“古之取 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成于下,其人才足 以有为于世。”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 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是“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厉害得,治国而国 安利”。就是说,应该能够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即具 有实际的治国才能。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承担起培 养治国安民的实用人才的重任,主要存在几大弊端:其一 是学校徒具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培养人才的作用;其二是 教官选择不当,滥竽充数;其三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其四是文武脱节,轻武重文。
任其所宜——由于各人的专长不一,德行之高下、 才能之大小不同,因此,使用人才时应该做到用 其所长,任其所宜。 任之宜久——任职时间宜长久,不能经常调 动。事久见其功,如此既可鉴别其才干是否属实, 又可克服“短期行为”,还可减少送旧迎新的劳 顿和浪费。 得行其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 出发,竭诚尽忠于朝廷;政府对工作有创造、贡 献者要奖励提拔,对因循苟且者要予以处分、降 职或撤职。
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 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 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 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 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 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 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 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 学的地位。
总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 这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对后世教 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综合考察人才的思想,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表明了他的远 见卓识。同时,他所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其中 不少含有合理因素,反映了人才成长的共同规律, 至今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 舍法”。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 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 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 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 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外舍每月考试 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 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 业,为内舍生。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 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 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 为上舍生。上舍学额为100人,亦每两年举行一 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 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
2.养之之道
在首要环节的学校教育这个基本问题着手解决的 同时,第二个环节“养之之道”也必须配套进行。 所谓的“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主要 指教育行政官员及师生的待遇、教育管理制度等。 他提出了三项基本措施:
饶之以财——增加在职官吏的俸禄及生徒的待遇, 保证“其禄已足以代其耕”。北宋师生待遇颇优, 不仅增俸禄,还创立并实施学田制,保证他们足 以维持生活。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 育思想
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 (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 史称“熙丰新政”。
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另一方面,他主张以是否“为太学国家之用”为 标准,精选教育内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 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 不在于学”。他主张“以经义造士”,学校加强 经术和论策课程,并主持编写《三经新义》,作 为正式教材由朝廷颁发至全国各级官学,加强对 销售的思想控制;他反对学生学习于治国安民毫 无实用价值的课试文章,而主张学习“朝廷礼乐 刑政之事”;强调广识博通、文武兼备,明确提 出“武事”也是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系统的人才理论
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存在财力日困、风俗败坏 的种种弊病,归根是人才问题。改革必先要从教 育入手,培养有用的治国安民的人才,并且形成 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带动整个国家法度的变 革。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教养 取任”的系统的人才理论。
1.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是人才的培养问题。王安石 认为,成就人才取决于学校,学校制度制度和教 学内容是否合理,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而他主张改革学校制度,建立从中央道地方各 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管理,使学校教育内容切 合“天下国家之用”,以此培养出有实际才能的 治国人才。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 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审核考察才行——才能德行如何,要综合考察, 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推荐上来确是贤能者, 则根据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以相应的 高职。 持久试之以事——才能德行合于标准,还要把他 们安置到实际中,锻炼砥砺,“持久试之”,确 实名副其实者,依等授官放禄,委以重任。
4.任之之道
“取之之道”要求以“任之之道”作为保障措施, 否则按标准选拔出的人才被不恰当的使用,则会 功亏一篑。所以,“任之之道”是“教、养、取、 任”过程的终结,也是关键一环。既然是为了培 养优秀人才,如违背“任之之道”,其作用就不 能发挥出来。为贯彻“任之之道”,其思想主要 有以下三点:
约之以礼——明确规定各级官吏衣食住行以及婚 丧、祭养等的合理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防止发生放荡、奢侈的事情。 裁之以法——就是在实行前两项措施的基础 上仍然违反法律者,要依法严罚。对于不帅师者, 则“屏弃远方终身不齿”;对于不循礼者,则待 之以“流沙之法”。
3.取之之道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与前两环节配套的措施。无论是通过学校培 养出的人才,还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人才,都 要采取一定的办法予以认定。他所阐述的“取之 之道”即人才选拔问题,要旨是不拘一格录取人 才,其内容有: 自上而下推荐——要疏通自下而上的人才推 荐渠道,完善自上而下的人才甄别考察制度。根 据德行、才能录用。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一,扩增太学校舍。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 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 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 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 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规定除主管官员之 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 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 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为使学校真正培养出“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王安石一方面主张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从中央到 地方普遍设立学校,严格挑选学官,明确学官的 职责,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太学 实行“三舍法”,严格太学考试制度,使太学具 有养士与取士双重职能;设诸路学官,加强州县 学校的管理和整顿;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 学,培养各种应用人才。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 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 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 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这些措施使北宋的专科教 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宁六年 三月,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 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 月书成,“随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 “熙宁兴学”期间,《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 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 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 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 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王安石对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 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北宋普遍设立州县地方学校,始于“庆历兴学”。但是范 仲淹不久就被排挤出中央,兴学夭折,州县学徒有其名, 而无其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 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熙宁四 年(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 北五路设置学官,接着又在三月,“诏诸路置学官,“使 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 士”,并设立小学教授。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熙宁八年 (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 通者选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