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理财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D.科举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北宋积贫积弱,所以其目的是富国强兵,其核心内容是理财。
2.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这体现了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限制和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对市场进行操纵,起到了稳定市场和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故选D。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解析:选A。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收20%的利息。
这就使农民免受了高利贷的盘剥,还可增加政府收入。
4.王安石变法时曾经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他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选B。
由“免役之法成”“不夺民时”等信息即可判断答案为B。
5.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选A。
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使用。
6.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①精简军队②缩减编制③节省军费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7.(2013·曲阜一中月考)王安石变法中直接增强国家防御力量的措施是()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D.青苗法
解析:选C。
保丁平日务农,农闲练兵,成为事实上的预备役,直接增强了国家防御力量。
8.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的是()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新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而已;B、C两项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项表述最全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
材料2: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
材料3: 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
(1)材料1中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3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1)问首先要读懂材料,从两方面总结观点。
第(2)问归结材料的中心思想。
第(3)问相似之处注意对比分析;原因要从多角度分析。
答案:(1)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变法过程中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
(2)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都认为王安石在用人上出现失误。
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教材答疑
一、学习思考
1.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教材P45)
提示: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观察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材P46)
提示: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3.你认为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科举和教育制度有何异同?(教材P46)
提示:宋初诸科以试帖经、墨义为主。
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墨义类似于简答题,考核应试者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功夫,没有丝毫供考生发挥己见的余地。
这样的考试形式,扼杀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后的科举以经义取士有重大进步。
太学在改革前为保守派把持,阻碍变法。
改革后,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大大有利于变法革新思想的传播。
4.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教材P47)
提示:王安石变法的深入必然会触及到当权的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变法不可能对其作出超越。
从统治阶级自身的整体利益上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5.你如何理解王安石的看法?(教材P47)
提示:王安石在此处用这一比喻表明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摇摆不定,是在劝导神宗,不可以一会儿推行新法,一会儿扶持旧党。
王安石认为治理天下就像煮羹,如果煮羹时加火后随即在羹里又加上一勺水,这怎么能煮熟呢?表现出王安石对于神宗摇摆不定态度的不满。
二、史学争鸣(教材P47)
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提示:分析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应该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对于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结果也不例外,不能笼统地说变法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因此,从其进步性来看: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社会一度出现繁荣富足的
景象,可以说是成功的。
但是,从其局限性来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从这个方面来说变法是失败的。
三、自我测评(教材P48)
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48)
王安石制定“免役法”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结合书中的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提示: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减轻农民徭役负担,二是借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从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获取利益。
免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到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