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
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能用英语学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
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
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
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
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
(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
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
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
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
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
比如《非洲赞歌》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A、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① 4/4 X X X X |② 4/4 XX X X X |③ 4/4 X X X XX |④ 4/4 X . X X X |(加红体为节奏的重拍。
)B、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
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
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课件展示美洲地图,和着《昨日重现》的旋律达到美国。
教师简介有关知识。
(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民间歌曲A.《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教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
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
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学生:听赏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
B.《深深的河》美国黑人歌曲教师:生活在全世界的黑人由于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对“主”和“天国”非常虔诚,至死不渝。
不少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对故土的怀念依然十分强烈,而且一代一代的人都继承这一传统。
所以在美国黑人社区才会流行这样的怀旧歌曲。
在听时要把握怀念和怀旧这样的主题,来感受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晒稻草》(加拿大歌曲)和《白桦林好地方》(加拿大印第安民歌),分析:两首歌曲有何异同点?教师:组织,提出欣赏要求。
学生:对比欣赏,并归纳异同点。
(相同点:音乐材料精练,工整。
不同点:《晒稻草》带有欧洲音乐的要素,而《白桦林好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的音乐特征,在乐曲结束时的处理上也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对刚才所欣赏的美洲音乐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概括。
(大多的北美民间音乐都比较抒情、怀旧、怀恋。
音乐关注的人文因素比较多)四、课堂总结: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
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不断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音乐课的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019-2020年高一音乐长沙花鼓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
2.在欣赏的过程中,能积极地学唱长沙花鼓戏片段,感受花鼓戏的韵味,初步探究花鼓戏的旋律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感受长沙花鼓戏的地方特色及其韵味。
教学难点:在听、唱的过程中,了解长沙花鼓戏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平时听的音乐大多是流行音乐,现在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中加入了戏曲的音乐元素,(举例)像周杰伦、王力宏的歌曲中就有很多,那么同学们了解戏曲吗?你们知道的剧种有哪些?生:京剧、黄梅戏、花鼓戏、豫剧、越剧等。
1.师唱《洗菜心》,请学生判断师:看来们对戏曲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能够说出来,肯定是也听过一些,那下面老师来唱一小段,请你们来判断我唱的是哪一种?(师唱)生:花鼓戏师: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生:方言、曲调师:那同学们知道唱花鼓戏吗?你们还了解哪些花鼓戏的知识呢?生:(唱刘海砍礁、补锅)(出示花鼓戏名角的剧照)一、简介花鼓戏及湖南花鼓戏的伴奏乐器师:花鼓戏的剧目有很多,那花鼓戏是我湖南特有的地方戏吗?师: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部分。
它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都是用各地的方言演唱,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
既然都是用方言演唱的,那我们湖南的方言是不是都差不多呢?(举例)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天,所以湖南的花鼓戏又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等,它们的音乐风格差不多,就是使用的方言不同,你们觉得哪一种影响力最大呢?(生: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株、潭等地区的长沙花鼓戏是最具影响力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沙的花鼓戏。
我刚刚放的伴奏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呢?再来听一点点。
(师播放音乐)(生:唢呐…鼓…二胡)我们先来听听二胡的音色。
(播放《光明行》片段)我们再来听听这种拉弦乐器的音色,相同吗?音色怎么样?(《手拉风箱》伴奏视频片段)生:声音浑厚这种乐器叫做“大筒”,又称“花鼓大筒”,它是是湖南花鼓戏主要的伴奏乐器,它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因琴筒比二胡筒较大较粗而得名。
大筒是主要乐器,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
二、欣赏地花鼓《十月望郎》湖南的花鼓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源出于民歌,两百多年前就有很多民歌,像山歌、小调等在民间流传,因为要在台上演出,所以就把这些民歌结合戏一起搬上了舞台,最初形成了地方花鼓-----有的叫地花鼓、有的叫打花鼓、有的叫花鼓灯。
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时候我就看过,现在在农村还有,同学们看过吗?戏曲中的角色通常会很多,所以根据男女老幼、俊丑正邪可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末后来归于生行。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地花鼓《十月望郎》,请关注这段表演中有哪几个角色呢?(生:旦角和丑角)这种表演有点类似于东北(二人转),用方言,歌舞并重。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
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图片展示)三、欣赏《刘海砍樵》片段师:像刘海砍樵中就是小生、小旦为主,那么刘海砍樵到底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有没有同学知道?(讲故事: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刘海住在常德武陵丝瓜井,家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贫困,但他忠厚和勤劳,赢得了狐仙胡秀英的爱慕,一日刘海上山砍柴,遇见胡秀英,胡秀英向刘海吐露爱慕之情,刘海觉得双方贫富相差悬殊,当即拒绝了她。
但后来胡秀英表示愿意与他过贫苦的生活,并好好侍奉双目失明的婆婆,于是,二人以柳树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妻,双双转回家中。
)同学们熟悉的对唱部分就是二人结拜之后所唱的,除了对唱部分你们还看过其他片段吗?今天我就选取了剧中另外一个片段给大家来欣赏,在感受花鼓戏魅力的同时也请大家关注一个问题:演员表演时都采用了哪些形式?(欣赏《刘海砍礁》片段)师:演员都采用了哪些表演形式?(唱、对白、舞蹈,花鼓戏中的武戏是比较少的)师:对白(语言)有什么特点?(风趣幽默,贴近人们的生活)音乐特点:唱腔与过门相结合四、花鼓戏的唱腔(正调与小调)一开始我请同学们辨听的时候,可能有的同学才听到伴奏的旋律就判断出是湖南的花鼓戏了,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沙花鼓戏的唱腔,从中去找寻这个答案。
<一>川调1.欣赏十字调《小刘海》师: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主要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
我所唱的《洗菜心》就是花鼓小调,小调通常是由湖北或外地传唱到湖南然后经过了人们的加工,所以小调的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而湖南的花鼓小调有一个很有特色技巧----打花舌,有很多曲子中都有打花舌--(师唱《放风筝》)小调的旋律、节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
而“川调”、“打锣腔”都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我们接下来欣赏川调中的《张先生讨学钱》。
1.宁乡讨学钱调《张先生讨学钱》a.播放视频b.学唱c.找主音(提示:一般是句末的那个音)6.师:旋律中多用哪几个音,有什么特点?(音乐与语言密切的结合,更容易产生共鸣)2.川调音乐特点:宫羽调式6. 1 3 5,<二>打锣腔1.欣赏《嫂子调》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
a.播放视频b.哼唱过门音乐c.找主音 5.3.打锣腔音乐特点:徽商调式5 .1 2 3小结:花鼓戏的内容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音乐与方言密切结合<三>辨听《瓜子红》(小调)《小刘海》(川调)《秦氏雪梅坐草堂》(嫂子调)《我好荒唐》(川调)五、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长沙的花鼓戏,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长沙花鼓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