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哥特小说摘要: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制造恐惧,而具有深刻的主题。
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繁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此种特色尤在各时期代表作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哥特小说;三个时期;独特;代表作;深刻主题;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一、早期的哥特小说哥特,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疯狂”或”癫狂”等。
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内部动乱不断,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宁。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督教义提供的虚幻愉悦和未来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赏者自然,男女,艺术之美。
这种新的自由在使人们陷入道德的混乱,个人主义的分崩离析以及国家的奴役之前,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惊奇的时代,并且同时孕育出偏向黑暗与疯狂的哥特式文学。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
小说中神秘恐怖的气氛、被压抑的原始激情、大胆神奇的想象、浪漫的东方情调和迷人的异国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当时的读者。
“哥特小说是两类传奇的融合,亦即古代传奇和现代传奇的融合。
”[1]这种融合创造出的恐惧让人不寒而栗,但这种“恐怖”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因为哥特小说的恐怖渗透着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
哥特小说的出现是时代的一种创新,它开启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学样式。
18世纪的英国文坛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家,他们倡导文学创作从理性出发,追求作品的真实、典雅和庄重等。
而哥特小说的出现无疑对新古典主义写作教条产生了冲击,因为它反其道而行,关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创造出大量科学和理性不能解释的怪诞灵异现象。
或许正是这份独特的恐怖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没有想象就没有灵性,而哥特小说恰好为人们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片沃土,读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的徜徉在想象世界中,感受别样的黑色浪漫。
谈到哥特小说,必须关注开山鼻祖赫勒斯·沃波尔,他创作了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兰多堡》。
“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也是英国文学中的一部传世佳作,同时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由此,哥特一词开始了它的文学之旅”,[2]沃波尔在《奥特兰多堡》的再版《作者前言》中写到其目的是“把古今两种传奇结合起来,古代传奇全凭想象,不考虑可能性;现代传奇讲模仿自然,有时也颇为成功。
创新虽不缺少,想象的源泉却被切近现实生活的戒律阻隔。
”[3]《奥特兰多堡》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超自然因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出现很多难以置信的现象:将人压住的巨大头盔、几百人难以抬起的剑、从墙上掉下并在地上走动的照片、雕像的鼻子滴下三滴血、巨大的鬼魂直冲云霄、主人公受到梦中神灵的指示等等。
这些超自然因素的出现不仅营造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而且突出了恐怖背后深刻的主题: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一切混乱的秩序终会回归正途。
“在沃波尔笔下,象征着中世纪‘野蛮’、‘未开化’的‘哥特式’第一次被赋予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环;其对哥特式场景的营造和哥特式人物的刻画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心与恐惧感,并由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世界的理性思考。
”[4]《奥特兰多堡》为哥特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曼弗雷德凶残的男主角形象和伊萨贝拉落难的弱女形象纷纷被后来的哥特小说效仿,还有小说中的中世纪古堡也是哥特小说必不可少的背景。
特别是其创作特征几乎成了“哥特式”的显要标志: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和一个残酷的迫害者;迫害者通常具有超自然能力;神秘、黑暗的氛围预示着死亡的来临等等。
因为《奥特兰多堡》的影响,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哥特小说陆续出现,如克拉拉·里夫的《英国佬伯爵》、威廉·贝克福德的《瓦特克》、安·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夫的神秘事迹》、刘易斯的《僧人》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等等。
而“科学与哥特式浪漫主义的结合,带来了堪称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弗兰肯斯坦》”。
[5]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这部小说时不到20岁,然而就表现出她非凡的想象力,高超的文学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结果一个面目可憎的怪物诞生了,受到创造者和人类的嫌恶和歧视后,秉性善良的他变得残暴不堪,杀害了很多弗兰肯斯坦的亲人。
弗兰肯斯坦敢于嘲笑宗教,创造人类,表明科学的发展必将摧毁传统,但是,怪物的出现并导致弗兰肯斯坦的痛苦与死亡也预示着科学发展的结果难以预料。
小说这一深刻的主题影响了许多科幻作家,在很多关于机器人、计算机、克隆人等科幻小说中,都能看到类似的主题,如《摩若博士岛》、《钢铁之宆》、《2001:空间游记》等。
“《弗兰肯斯坦》一书的出版,虽不能说影响了一代文坛,但是,他毕竟是第一次通过一个合乎科学时代的人类双重性格的形象,对人类与科学、科学与社会道德传统乃至宗教信仰等关系作了重要阐述,为科幻小说流派的发展,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6]玛丽·雪莱巧妙地运用了哥特式文体风格创造出这部科幻小说,“哥特”与“科学”似乎是矛盾的,却又那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她所安排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甚至包括作者本身思想上的矛盾和冲突”。
[7]科学家矛盾的性格,怪物矛盾的思想与行为带来读者矛盾的情感,同情与憎恶并存是多数人的感受。
这样一个怪物,是人类的模仿,也是科学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折射出人类善与恶的两面性,也顺理成章地让人思考科学发展及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尤其对人性的思考,可以透过怪物的视角看到很多,任何一处都能发人深省,比如怪物在对弗兰肯斯坦讲述他的经历时激动地说到:“难道人类真的既是那么威武、正直、气吞山河,同时却又那么奸诈、凶险、卑劣?人类的所作所为,有时候像一个集成各种罪恶之大成的魔鬼子孙,有时却又像上帝一般的高尚、圣洁。
”[8]正是这样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结合,让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
无论是《奥特兰多堡》,还是《弗兰肯斯坦》,都表现出早期哥特小说的经典特质,即发人深省的黑色浪漫。
哥特小说的“恐怖”不是单纯的“恐怖”,其后隐藏着深刻的主题:或思考人性,表达人文关怀;或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问题;或倡导正义,呼吁道德重建等。
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哥特小说迎来第一次衰败。
二、后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小说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英国哥特小说开始复苏之旅。
不得不提到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作——布兰姆·斯托克的《德库拉》,这部百年畅销的哥特小说将恐怖、血腥的吸血鬼形象完美地融入到哥特小说中,为哥特小说的发展融入新鲜的血液。
虽然早在19世纪初期,吸血鬼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哥特小说中,但都没能像《德库拉》那样成功地将吸血鬼同哥特式恐怖结合。
《德库拉》主要讲述一群年轻人遭遇邪恶吸血鬼的恐怖经历,并最终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将这个吸血鬼化为乌有。
整部小说的的情节跌宕诡异,气氛阴森恐怖,故事地点贯穿在老旧的古堡、教堂,阴暗的病院,充满浓雾的港口,具有典型的哥特色彩。
同其他经典哥特小说一样,《德库拉》不以营造恐惧为目的,而在恐惧背后隐藏着深刻主题: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
其实我们看《德库拉》这本小说,它侧重描写的是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对反向殖民问题和种族衰落趋势的焦虑,凝聚着英国人对来自东方的可能入侵者的恐惧与厌恶。
乔纳森·哈克认为“自西向东的多瑙河上架着的一座座精美桥梁都象征着西方世界的精髓”,[9]而“越往东走,火车就越容易晚点”。
[10]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东方人的印象并不那么好。
哈克一行人与德库拉伯爵的斗争正反应了“英国对外来力量的抗拒,是英殖民主义者与维多利亚体系捍卫者最恐怖的噩梦”。
[11]《德库拉》无疑哥特式小说下一个阶段——后殖民时期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吸血鬼的传说源于基督文化。
他与基督教之间存在不可调和,至死方休的矛盾与对立。
所以面对刻板而严肃的宗教,作者往往将吸血鬼描写得“放荡而淫邪,很多时候,它们是强大性欲的代表,我们可以看出,吸血鬼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性体验,而且这种诱惑几乎是无法抵挡的。
从生理角度讲,吸血鬼是已死之尸,它们没有生育功能,也就没有繁殖的必要,他们又拥有着永生,因此,他们的性就沦为了一种完全的消遣和发泄。
”[12]尤其是同性之间的暧昧,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对吸血后来的吸血鬼小说和电影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现今的吸血鬼小说大多以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很多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哥特式小说,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网络恐怖文学。
这些作品不约而同的选择吸血鬼作为主题,大约都是因为其恐怖的色彩可以作为精神上的一种宣泄,更是可以作为其中伟大爱情的衬托。
但是不得不说当今吸血鬼文学单一的风格和话题使得其意义和影响相较于早期的哥特式文学不免显得空乏和粗糙。
三、近现代时期的哥特小说到20世纪,哥特式小说文化再次繁荣,这是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算得上是杰出的哥特式小说。
康拉德的小说喜欢写孤独的主人公,让笔锋集中描述个体的人物及其遭遇到的难题;他笔下的热带和丛林地带背景中的人物更显得形单影只,这种效果是其他背景所绝难达到的。
许多人认为,在探索有关生存的困惑、生存的潜意识以及生存意义的丧失一类主题方面,康拉德是20世纪小说的先驱者。
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他的小说擅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境和象征。
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当中,康拉德不厌其烦用各种角度反复描写刚果河流域的外在景致,用以之后铺陈出主角们复杂的心理变化。
康拉德笔下的非洲是这样的:“我们的脚步声驱赶开的沉寂,又往陆地的深处流转回来。
植物形成的大墙,一堆繁茂而缠结的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在月光中静止不动,像是无声生命的狂暴入侵,植物形成的滚动波浪,堆积起来,起了白泡,准备扑向小河,把我们每个小人物赶出其微弱的生存状态。
而它本身却默然不动。
”13这段文字充满复杂的意志与象征比喻,以诗歌为翅膀,承载哲学家的苦思和人道精神的沉重命题,蕴藏了文学家族遗留下来,对笔下文字锤炼再三的心意,他笔下的非洲绝非单纯的民族志怪。
哥特式小说文化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其兴起便一度风靡英国文学史,如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描写了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中的荒原、城堡、寂静的黑夜,还出现了谋杀、鬼魂和凶兆的恐怖场面,这些所谓的莎士比亚剧中的“超自然因素”其实就是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
哥特式小说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的热潮,并且使艾伦坡的已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