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后的精彩
———音乐教学案例一则
思考问题:
一、即兴创编等于随意创编吗?
二、如何在教学中使创编变得更精彩?
案例背景:
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创造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学生童心童趣出发,着力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编歌词在我们如今的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有时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时也会成一节课的聚焦之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是否在我们的每节课中都会顺利地展示它的风彩呢?人音版第四册中的歌曲《两只老虎》旋律简练流畅,歌词生动、有趣,而且流传广泛,几乎大人孩子都会唱,而问题却在本课的教学中萌发了新芽。
案例描述一:
清脆的音乐铃声响了,二(1)班的孩子们抱着心爱的音乐书,兴高采烈地向音乐教室跑来,几个胆大的孩子问:“老师,今天我们学唱哪一首歌曲?”我神秘地笑了笑,还是留给孩子们一些悬念吧,此时的我心里早已是美不胜收,因为这一节课是本册教材中学生最为熟悉也是最简单的一首歌曲,加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这节课定是妙趣横生,让人回味了。
本课的题目是《兽王竞选会》,课前我已搜集了一些有关表现动物形象的音乐,如:《野蜂飞舞》、《袋鼠》、《龟兔赛跑》片段等,在教师有声有色的引导下本节课在聆听《狮王进行曲》与《老虎磨牙》中拉开了序幕,学生在聆听中情趣盎然地感受着音乐表现的不同的动物形象,接下来该出场的就是《两只老虎》了,听着熟悉而又动听
的歌曲,学生早已耐不住寂寞,手舞足蹈唱了起来,由于歌曲简单,学生唱了两遍就会了,接着进行了初次接触的轮唱,“两只老虎为了不想错过这一次机会,还进行了赛跑。
”在教师生动语言引导下学生顺利地进行了歌词的轮唱。
接着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还会唱和书里歌词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儿童是具有很强的模仿力的,这个孩子唱道:“两只小鸟,两只小鸟,飞得高,飞得高,一只没有羽毛,一只没有翅膀,真奇怪,真奇怪。
”“我也会。
”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子边表演边唱:“两只青蛙,两只青蛙,跳得高,跳得高,一只没有前腿,一只没有后腿,真奇怪,真奇怪”。
接下来,不是没鼻子的猪就是没耳朵的大象,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
出自于学生口中的小动物们都变得惨不忍睹,可他们编的歌词的确没有错,但是本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接受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面对“尴尬”的我当时不知如何来评价学生们表现,原本要想合拢为学生鼓掌的双手随着响起的下课铃声只能悄悄地举过头顶向自己宣布——投降。
课后的我不断寻找失败的原因,从教材书面上板式的布局和教参上教学设计的建议来看,轮唱和歌词的创编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这节课我也同样进行了这些内容的教学,可就这样一首简单的歌曲差一点使我走进了教育的误区,经过反思我觉定再试一次,希望能扭转这一局面。
案例描述二:
这一节是二(2)班的音乐课,在教学中同样也进行了聆听、歌曲的表演唱以及轮唱,接下来我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进行了歌词的创编:“同学们,这两只老虎真是又可爱又可怜,是谁使它们变成这个样子呢?”“是猎人在捕杀它们。
”孩子们争着抢着来回答,这时我不失时机继续下去:“是呀,它们也希望和我们人类一样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改变一下这两只老虎的命运,让它们变得快乐起来,谁能用歌声为它们送上真心的祝福呢?”小A反应最快:“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摇摇尾巴,一只眨眨眼睛,真快乐,真快乐。
”在他的“启发”下,学生接二连三的进行了自已才华的展示。
本节课虽然避免了第一节课的那种尴尬的场面,但也同样感到单调,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并非是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进行渗透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否让“尴尬”变得更精彩,于是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尝试。
案例描述三:
同样二(3)班的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进了教室,在教学中也进行了聆听、歌曲的表演唱以及轮唱,学生对歌词的编唱表现得也是特别积极,因为学生早已发现了歌词下方的小方格,小A唱:“两只小熊,两只小能,跑得慢,跑得慢,一只没有爸爸,一只没有妈妈,真奇怪,真奇怪。
”小B唱:“两群蜜蜂,两群蜜蜂,飞得快,飞得快,一群流浪在外,一群找不到家,真奇怪,真奇怪。
”待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引导:“同学们,你们唱得很好,因为你们唱出了小动物们的心声,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躲避着猎人的追杀,有的失去了爸爸,有的失去了妈妈,有的已经永远回不到自己的家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同学们,你们能用动听的歌还给它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吗?”紧张的气氛终于得到了缓解,孩子们用歌声告诉了我,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
反思与研究:
在所有儿童的自然生活情境中都能观察到此类行为:儿童会自发地重复某些歌曲中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或者将一个突发的奇特想法取代原有的歌词唱到某首歌曲中去;或者将歌曲填上新词嬉唱交谈,相互取笑;或者独自反复欣赏自己填词的歌曲而自得其乐。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歌曲中,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有很大的创造热情,因为所创作的作品是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
编创歌词的活动,不仅使儿童的音乐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获得有益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展乐句感和节奏感,并感受到自我表达的乐趣,从而发展起“音乐是自我表达的手段”的音乐价值观。
在以上三节课的鲜明对比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创编首先要确定创编的内容,找准创编的途径、选择创编的方法。
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在毫无引导之下盲目地进行了创编,虽然
说这也是学生创造性的成果,但把它作为一节课的结局,似乎已经扭曲了本课的思想内涵,看似热热闹闹,却是画蛇添足。
第二个案例中为避免尴尬的局面再次发生,教师更加注重本课的情感与思想教育,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了歌词的创编,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两节课的经验总结下,教师又进一步尝试了如何在发生问题后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样先在不约束学生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歌词的创编,让学生在自已的编唱中来发现问题,感悟到动物们的遭遇与危难,从而在二度创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
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而且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
几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希望课上的活动能按自己的预想顺利地进行,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教师也都会遇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事情。
如果一味地采取强制和压服的方法,对于课堂或许是一针“镇静剂”,而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却是当头一棒、拦腰一刀,极易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厌学、弃学等严重后果。
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善待每个孩子,才能使教育体现出最迷人的魅力。
因此对于创编,教师必须因势利导,有意识的运用音乐活动来激发、鼓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诱发、引导他们创编歌词。
使他们成为学习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让创编在课堂中变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