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使至塞上》最新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最新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层次各异,有的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较强,自主意识也强,能与教师密切配合。

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

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重视不关注,不愿意深度思考,不愿意自己探究。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显然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有难有易,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内容要层层深入,有层次感,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资源
吟唱视频、撒贝宁朗诵《使至塞上》视频、介绍写作背景动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深刻内涵,感受本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学生先用笔描画,再欣赏、评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合作共研,相互交流体会。

4、播放音像视频,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以开拓疆土。

有很多诗人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来到边塞,用他们的诗记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情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观看动画)
2、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国汉塞.()逢候骑.()都.护()燕.()然(2)解释下列词语
属国:
问边:
征蓬:
长河:
候骑:
燕然:
3、朗读感知
(1)听撒贝宁范读《使至塞上》。

(2)指名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表层意思)
(二) 合作共研
1、请同学们从首联、颔联中找出意象,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意象:单车、征蓬、归雁。

“单车”,是说随从少,礼节的规格不高。

暗含诗人被朝廷排挤,单车简从,来到遥远的边疆。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

在一派春光中,一行行大雁从南方飞回来,准备筑巢养育下一代。

诗人用“征蓬”“归雁”自比:诗人迎着烈烈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而大雁可以回家,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心中那种因朝廷排挤而产生孤独、寂寞、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2、(1)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把颈联中的内容画出来。

说说这幅“画”美在哪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与“沙漠狼烟起,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好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1)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明确(2)“大漠”视觉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

这是平面图。

“孤烟”显出人烟的稀少。

体现景物之单调、醒目。

“直”狼烟轻直不易被风吹散。

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

写出了沙漠中,狼烟的劲拔、坚毅之感。

“长河”在画面上,把画面分成两段,增添了活泼感。

“落日”把整个画面涂上了统一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圆”凸显沙漠一望无际,没有遮挡的地理特征。

圆圆的太阳落在天边,苍茫中又显亲切温暖。

在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等多种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形成一
种和谐美。

而“沙漠狼烟起,黄河落日红”没有这样的效果。

3、结合尾联,谈谈整首诗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集中表现了诗人前期的心情。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表现了诗人后期的心境。

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亘在眼前。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烽火台上的烽烟格外醒目,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黄河看不到尽头,“长河”上的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人悲伤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萧关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告知他:将士们正在前方杀敌。

这一消息激发了诗人的满腔报国热情,他快马加鞭向目标进发。

三、经典传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经典。

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古人喜欢把诗词谱成歌曲吟唱,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也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把这首《使至塞上》配上乐曲吟唱。

(欣赏吟唱视频)
四、课堂总结
《使至塞上》:作者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忧郁、孤独、寂寞之情。

心灵因边塞奇景净化变得豁达,同时也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五、达标测试
1.文学常识填空。

《使至塞上》是律诗。

作者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__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__。


2.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

(2)大漠孤烟直,。

(3)点出出使任务和路线的句子是:,。

(4)以景设喻,曲折表现出诗人孤独、抑郁和激愤的诗句是:,。

(5)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6)委婉写出边关战事吃紧的诗句是:,。

六、学后反思
本堂课你有何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呢?
七、课后达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收集有关边塞的诗句。

八、教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