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师口语教案5

幼儿教师口语教案5

七、普通话调值
调值是声调在实际语音上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型式。古人记载调值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用"宫、商、角、徵、羽"五音来说明"平、上、去、入"的说法;有的用"长短、轻重、缓急、疾徐"来解释"平、上、去、入";都失之于含混不清,对四声读法也是胡笼统。比方说,唐代僧侣处忠的《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康熙字典》引明朝和尚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来分别四声的读法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初顾炎武的《音论》说:"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从这些笼统取譬的说明里,还是没法子精确而具体地说出调值来。而现代研究语音学的人,就都采用线条、坐标、五线谱等方法来记录调值,以表示声调的音高、音长的实际读法,甚至可用仪器测定或实验,其正确性远非古人可比了。
现在记录汉语声调最实用的方法,当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调值标记法",这方法已经为国际语音学界正式采用。"五度制"是先画一个纵坐标,表示音高,然后从最低到最高等分成五个音高标准点,每点为一度,自下而上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4、5"标记。各点名称依次为"低、次低、中、次高、高"五等。记载调值的方法是:最低的音记1度,次低音记2度,中度音记3度,次高音记4度,最高音记5度。声调如果是直线的,只要记起头跟终点的度数,如果那个调子不是直线型的,除了必须记它的头尾的读书之外,还得记出它的曲折起落的度数。如北平话的四声调值就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声调的音高则是相对的,不要求音高频率的绝对值。由于人的嗓音高低各不相同,声调高低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发得同样高。女人和小孩儿由于声带比成年男子短一些、窄一些、薄一些,所以他们的声调音高要比成年男子高一些;同一个人情绪紧张激动时,声带会控制得紧一些,所以这时他的声调音高要比平时情绪平静时高一些。此外,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象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八、声调符号
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教育部在七十五号令中正式公布注音符号实施办法,同时规定国语四声点法(那时还有入声)。这办法是依照民国二年读音统一会所议定的。当时规定的四声点法,是在字的四角作点:(如图5-4)
这办法其实跟古人标记四声调类的"圈读法"(如图5-5)相似,只不过把圈改成点而已。那时的声调其实应该说是五声,因为平声分为"阴平"、"阳平"。自从"点法"公布之后,单拼的音,就加在这个字母的四角;两拼的音,是加在韵母的四角,而不是整个音节的四角;三拼的音,是在结合韵母的四角,而不是最末一个字母的四角。
三、声调的意义
声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而说的。字有字调、词有词调、句有句调、语有语调,各有各的调子,一般所说的"声调",都是指"字调",是每一个字的本来声调,也叫做"本调"。分析汉语的语音结构,常把每一个语音单位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来研究。
近人刘复(半农)把汉语的语音分成"头"、"颈"、"腹"、"尾"、"神"五个部分,实际上就是:声母、介音、主要元音、韵尾、声调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是构成音节的音素,最后一个成分--声调,就是指全字读音的高低升降了。而这五部分之中,最重要的是主要元音跟声调,因为,在汉字中任何一个字都少不了它们。
说明声调得分"调类"跟"调值"。
四、调类
声调不仅在现代汉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就连在古音中也一样,古时汉语的声调有多少类,自来言人人殊,纷纭无定。中国传统音韵学上一向所谓的"四声",都是声调分为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这情形至少在五世纪前就已经存在。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于是,"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由是确定。这种把语音的声调按照它的读法不同而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传统分类法,称为"调类"。
"音长"是指某一个音形成的时候所保持的时间久暂而言。音长所计算的时间,也不是绝对时间,不可用"分"、"秒"的单位来计算它,只能用相对的单位时间来比较它久暂的比例数。在不必十分精密的分析调值的情形下,音长的条件常常略而不记,所以许多语音学的书籍里不讨论音长。阳平,上声,去声。
六、普通话调类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共分四类,就是"阴平声、阳平声、上(读如'赏')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不过,一般民众或小学生都只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来代替"阴"、"阳"、"上"、"去"。
声调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和音乐中的音高是有区别的。音高有两种,即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音乐中的音高属于绝对音高,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绝对音高在语言里没有区分意义的作用,例如"天",用低音5度读它和用高音5度读它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还是"天"的意思。
这方法自公布以后,因为在文字之间黑点太多,看起来既杂乱,点起来也不方便,因而又有语音学家力求改进。到民国十一年,教育部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时,在"说明"中曾增列一条:
……因为四角的点声法在横行连写时,用来很不便利,就可以用下列的符号,加在韵母上,--结合韵母就加在最后的韵符上。
阴平无号(重读或延长读时用ˉ)。
五、调值
"调值"是语音高低升降的表现,也跟声音的长暂有关。构成声调的因素有二:主要的是"音高",次要的是"音长"。调值就是记录"音高"跟"音长"的变化情形。
"音高"是声音在音阶上的高低程度,是由发音体在一定的时间所形成的颤动频率多少来决定的。因人类说话的音高不是绝对的高度,不必精确地推算其频率,只是相对的高度:即,音高并不管每一个字的颤动频率有多少,只是注意前后之间声音高低变化的形态怎样而已。
隋、唐的切韵,宋代的广韵也都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叫做"四声"。后来,各地的语音大体上都还保留着这个中古时期的四声系统。但语言不论是语音、语词、语法都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
以声调来说,到了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后,北方语音的"平声"就已经分化成两类,就是"阴平"跟"阳平"。其演变的规律,大体上是:古音属于清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阴平";古音属于浊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阳平"。这也就是北平话的"平声"所以分为"阴平"跟"阳平"的原因。至于"上、去、入"三声在其他各地也有些分化为阴阳二类的现象,所以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调,如潮州话。有些地方则"上声"不分阴阳,如闽南语泉漳片、福州话、客家话等,所以这些方言各有七个声调。因此各地方言的声调,多寡不一,有的少到三个(如河北滦县),有的多至十个(如广西博白县)。
阳平ˊ。
上ˇ。
去ˋ。
入˙。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的注音字母仍用于某些字典(如《新华字典》),与后来颁布的汉语拼音一并使用。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的标法如下: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ˉˊˇ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例如:
妈麻马骂吗
māmámǎmàma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九、普通话声调发音训练
(一)声调辨证
1.改变调值
2.调整调类
3.改读古入声字
(二)声调训练
十、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学校幼儿教师口语教学工作页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者
课题
普通话声调及训练
总课时
2
课时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和调型,并能正确发音。
2.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的声调。
教学重点
普通话四声的发音要领
教学难点
调值、调类、调型及普通话四声发音要领
教学方法
讲读法




一、声调
声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声调是指汉语音节中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声调又叫字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