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1954年宪 法作出了哪些 重要规定? 规定了国家的 性质、根本的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政治制度、公 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民的权利和义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 务等 权的唯一机关。 (2)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它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 标志和新的起点。 (3)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就国家性质表述有何区别,你知 道为什么?
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 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 介绍国徽图案。
5、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 迎来新的春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很不平 衡。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少数
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4、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 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 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 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21-1927年,工作重心在城市 1927-1949年,工作重心在农村 1949年以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参考《步步高》P24页)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 容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代表特点(看下图分析):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各民主
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西藏
西藏自治区简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 的西南边陲,首府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平方千米。人口247.9 万人。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意义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观察上图,结合新中国成立意 义,说明:数十万群众为什么 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新 新中国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人 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 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 民当家做主 差异? 为国家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牢 第一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固的基石 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 治制度 3、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 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 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 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 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 外,各少数民族人口据1953年普查统计,共350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 口的6%;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材料二: 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 迫 民族歧视的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土地占有制 度或封建农奴制度,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或单纯渔猎 的生活. 材料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哪种居住局面? 地广人少,人口密度小。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怎样的经济状况? 落后, 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3、材料三中,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各民族间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 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4、我们国家采取什么政策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权。
直选
监督
负责
服 务
服 务


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 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 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项目 制定机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议院 全国人大 体现原则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民主平等 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 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性质 法 享受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广泛程度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 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 确立,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新阶段
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推翻; (1)军事: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 (2)人心: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论人民民主专政》 (3)理论: ①时间:1949.3; ②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③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④意义:为由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人民 团体 党派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解放军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各民族
会议性质: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各地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 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 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 员)。 材料二 类别 总人数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21 4 11 2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109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 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 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 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 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 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 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 的教训) 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 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皇帝或天 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 大会制度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前 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 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相适应 ①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②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③ 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④ 联系材料四、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