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以来,对基础教育界触动很大,将许多学校推到了改革的前沿,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与阻碍着创新教育的开展。
“师道遵严”及“上尊下卑”等传统观念,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独立的思考空间和个性的学习,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一种简单的问答。
其结果常常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这又如何能培养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扭转教学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启发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修订版小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年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这些要求反映了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也给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⑴心理学理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其中正确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而且能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这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特征,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作文心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理论。
作文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把通过感官获得诸事物的情感在脑中再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它依存于客观现实,是生活实践、思维、运动和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
作文源于生活,这是心理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
作文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
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
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
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2)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
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作文生活化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生活教育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
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
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作文生活化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写作教学理论。
写作理论为作文生活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
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
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作文原是说话之延伸。
作文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之技能。
”“大力提倡学生作文,生活作文,为发表积蓄而作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张志公对作文教学有三大贡献,一是强调实用性,二是倡导段落教学,三是重视语言训练。
三、我校作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最近,我们对我校学生的作文情况作了深入地调查、了解。
其结果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抄(抄袭习作选上的作文)、编(胡编乱造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临(即像临练字般地仿写作文,事件一样,只变换了人物)。
而在考试时,他们的方法就更为简单了,那就是“默”——将平时背好的优秀作文有选择地默写在试卷上,以换取高分。
造成这些写作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我校学生视野狭窄,见闻不广。
虽然他们有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支配时间,但活动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单调性、肤浅性,缺乏有意识的指导。
象写一些季节性的景物,写出的文章语言贫乏,选材不当,描写不具体.究其原因是虽然我校学生都源自农村,有丰富的素材可摄取,但许多学生不愿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而是胡编乱造.2、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虽然我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但家长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
由于学生未能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阅读面窄,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说不出”,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作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急功近利。
由于“应试”的压力以及我校教学的相对封闭,作文教学单一、枯燥,作文指导机械化。
作文教学形成了“两周一次作,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教师批改”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
甚至押题、猜题、套题;让学生读背范文,忽视了系统、有规律的作文教学,于是,出现了“应试作文教学”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作文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朱自清先生称写作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思想认识,影响着他们的做人准则。
试想,一个只会编假话、说套话,抄袭拼凑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缺乏了敢想、敢做、敢说、敢写勇气的孩子又怎可能成为新世纪急需的创造性人才呢?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足以令我们警觉,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
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动机。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作文走近生活,提高作文能力,在我国古代,虽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的《作文教学上的理论建树与实践突破——评李元昌的大作文观》,其特点有三:一是强调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二是突出写作教学的宏观训练,三是写作育人。
据许序修和金振《生活,做人,创造——1998年高考作文评析》:教育要直接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主导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近年来,就作文生活化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吴立岗老师的“实用作文实验教学”、“南京特级教师袁浩老师编著的《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另外,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的“写真话做真人”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方案,从改革作文评价体系、创立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教学辅助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苏省吴江市的“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从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生活作文指导、批改以及生活作文活动体系。
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资借鉴。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
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本课题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生活化,学生作文兴趣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和生活的质量。
五、课题的界定作文能力:《小学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种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统称,就叫做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培养策略:通过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实质上就是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让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作文,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作文,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
所以,作文生活化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作文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作文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和兴趣,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六、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各学段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完善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4.以实验为依托,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