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改革也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读写要求。
不过,现在中学生普遍存有着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现象。
有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没精打采,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更是忧心忡忡,惶惶然不知所措,这种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恐文症”。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作文,至少不至于害怕上作文课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得: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实际告诉我们:要成功上好作文课,必须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能够促动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联想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升作文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水平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而学生就缺乏发现的眼睛。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心中无货,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究其原因,是写作与生活脱节。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
叶老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水准,文章就会写到什么水准。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持续地流淌出来。
可当前,绝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单调乏味,根本没有素材可写。
的确,学生蜗居校园,生活单调,信息闭塞,没有轰轰烈烈的所谓大事。
其实,单调、平凡、琐碎、重复正是生活的原始形态,无论是谁,如果不是用心去读,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生活所感动,当然也找不到任何值得一写的东西来。
同样面对乏味的学习生活,鲁迅先生却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今也涌现出一批学生作家。
所以,我们觉得,学生首先不是缺乏生活,最主要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同样,我们身边并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水平。
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
“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
”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自经历的事情记下来。
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很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
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并且是用心的观察。
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身处农村地区的学生,可利用身边的宝贵自然资源,用上、下学的时间,帮父母劳作的时间或是周末的时间观察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同时多关心国家大事、身边小事,在注意观察时,要做到不但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
二、学会积累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升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
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除了一本语文课本,很少有阅读的材料。
既要让学生有书可看,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架设放飞自我的写作平台的同时,还必须有准确的指导性,为学生创设激发创意、生发灵感的生动情境,提供利于撷取素材的较大空间。
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很多名家精品,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
们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
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精妙的语言为学生的积累提供了很多精典的材料:有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这里,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伟人的至爱亲情,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
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注意即时积累、总结。
引导他们进入文本所创设的广阔情境之中,用他们的情感和感受去同文本沟通,体验和感悟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和深邃意蕴,从而促使学生提起笔来,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
但仅仅靠课堂、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多知识,必须扩大语文外延:首先实行扩展阅读,所谓扩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扩展到阅读相关作品,比如说,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读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从读课文的引文扩展到读引文出处的全篇;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内容类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改定的课文到作者的未定稿,并比较未定稿同课文的异同;从课文扩展到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扩展到阅读对作者作品的评论。
还能够从课文所写的某个人物、某件事件、某种景物、某个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某句话、某个字,扩展到阅读相关的作品等等。
同时,还要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美的事物,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捕捉生活热点,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材料积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轻松自如,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多写片段、多写日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
”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
所以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实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使用到写作中去。
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多写。
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事实上,学生都有写作的水平。
能够想象得到,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怎样去完成语文考卷?又怎么能考取学校,进入初中或高中读书呢?所以,教师要诱导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写作课上,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学生常常抱怨:天天的生活都一样,没什么可写的。
的确,学生的生活方式很呆板,生活内容很枯燥。
这时,教师要尽量去开导学生。
魏书生先生在谈到让学生写日记时说过,对于学生说自己不会写日记时,他要求学生第一天只写一句话,第二天写两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实行写作。
可见,平时多动手写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度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中学生平时能够实行多练笔,多记日记。
茅盾说:“理应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写作水平。
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或对文章内的优美句子实行仿写,或大到对国家时政国事实行讲述,小至身边琐事,不一而足。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使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有充足素材的条件下才有更多的内容得以表现和感情的表达,并且坚持多写以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由此达到提升写作水平。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只要学生认真按照以上三点,长期持之以恒,做勤劳的小蜜蜂,多阅读,多练笔,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会得到充实,写作的兴趣会激发,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写作难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