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11-07-18 19:54:15)转载标签:杂谈漏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鼓室积液)(谭敬书、李凡成体验)宣告工夫:2010-01-09宣布者:李凡成(走访人次:992)漏出性中耳炎与咽鼓管性能阻碍有关。

上呼吸道传染常惹起咽鼓管炎症性梗塞,鼻咽淋巴组织增生(如腺样体肥硕)、肥厚性鼻炎等可导致咽鼓管机械性堵塞,以及中耳气压伤等,从而使中耳腔组成负压,致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添,鼓室展现漏出液而造成本病。

万一病情重复暴发或病程迁延,则致咽鼓管常年闭塞、鼓室黏膜增生、肥厚、黏连,鼓膜变厚、浑浊或萎缩等转变,致听力受损。

临床上,本病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但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无鲜明界线。

急性期者,中医称为耳胀,慢性期者,中医称为耳闭。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耳胀、耳闭的材料只有半点零落记述。

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载:"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明?薛铠《保婴撮要》卷四:"耳…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

"明?窦梦麟《疮疡体验全书》卷二:"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

"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味道"等医案。

及至近代,陆洁净《群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病名,指出:"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

"并罗列了病源、症状及治法。

关于耳闭,以《内经》论述为早,如《素问?生机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能够视,耳闭不能够听。

"这里之"耳闭"指症状。

"耳闭"作为病名,首见于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云:"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

"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虚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

"古医籍中,耳闭与耳聋意义无显著差异。

在治疗学方面,《灵枢?刺节真邪》载有自行咽鼓管吹张法,明?曹士衍《保生秘要》的叙述更为详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记录了鼓膜按摩法。

如《景岳全书?耳证》卷二十七:"窍闭证,非因气血之咎,而病在窍也,当用法以通之…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何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压抑,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动摇,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

凡值此者,若不速为领导,恐因此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辨证论治1、肺失宣降证中耳属肺之系,以中耳有窍(咽鼓管)通于颃颡(鼻咽部),颃颡亦为气道,属喉,为肺之系;中耳黏膜为呼吸黏膜瓦解而来且与呼吸道黏膜相连续,二者的细胞与分泌物成分统一。

故外感风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致其管道闭塞为病。

症见自发耳窍内胀闷闭塞难受,耳鸣轰轰,自声加强,听力减低,可伴鼻塞流涕。

检验见耳膜稍内陷,或有略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红充血肿胀。

舌淡红,苔薄,脉浮。

属风寒闭窍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所谓"耳聋治肺",可用《和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6g,杏仁、葶苈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

风寒重,酌加桂枝6g,白芍药12,生姜3片,大枣5枚。

属风热闭窍者,见小便黄,口微渴,或有咳嗽黄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耳,用《温病条辨》银翘散。

常用药物,金银花15g,荆芥、连翘、桔梗、黄芩、杏仁、白前各10g,竹叶、薄荷、柴胡、甘草各6g。

加减:伴鼓室少量积液者,乃肺失宣降,津液壅滞,停饮于中耳所致,加车前子10g,木通6~10g,利水通窍。

2、少阳经气痞塞证少阳经脉循行于耳,明?薛立斋《保婴撮要》卷四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

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

"若因外感,少阳受邪,经气痞塞,则耳内胀闷闭塞感,自声加强,耳鸣。

伴头昏胀痛,口苦咽干。

检验见鼓膜内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红,苔薄,脉浮弦。

治以疏利少阳,行气通窍为主,用通气散合小柴胡汤。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川芎、香附子、法半夏、白芷、车前子各10g,石菖蒲、甘草各6g。

3、饮停中耳证本病一些患者常重复中耳积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时,或置管后中耳积液仍长流何止,时常可见鼓膜淡黄有积液线,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缓,可从饮停中耳论治。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候》云:"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也",当指此而言。

饮属水液,中医学以为,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主气化,均与水液的代谢历程有关。

因而,凡漏出性中耳炎鼓室有显著积液体征,甚至重复积液,治疗之法,当留神利水通窍,可用猪苓散、五苓散之类加减。

常用药物,茯苓、白术各12g,泽泻、车前子、猪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

临床,以通气散合泽泻汤加石菖蒲,结果多良,药用:柴胡、香附、川芎、泽泻、白术各10g,石菖蒲6g。

通气散具行气通窍开闭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温,除湿浊而通九窍,此正合于《严氏济生方》论治饮证"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转"之说。

通气、顺气旨在使咽鼓管绽放,积饮自得下泄。

泽泻汤中白术健脾燥湿,泽泻蠲除水饮。

二方合用,宣壅化湿,饮邪消退,耳窍自得健旺。

如饮邪久积化热,耳痛头痛,可加黄芩、龙胆草;伴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花;中耳分泌物稠浊,此乃饮凝为痰,可合二陈汤;数剂之内药不应病,则可合五苓散,增强利水之力。

五苓散中有桂枝以助气化,取"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之意,使水湿散于无形。

4、气虚窍闭证耳为清阳游行交会之所。

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邪干清窍,发为本病者,证见耳内胀闷闭塞感,或有自声加强、耳鸣、听力减低显著;面色不华,轻易感冒,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脉缓弱。

或伴鼻黏膜色淡,或鼻塞有涕等邪滞鼻窍症;或兼鼓膜增厚、浑浊等气滞血瘀证;或兼腰膝酸软、肢凉,小便清长,夜尿多,脉沉弱等肾虚之证。

治以益气升清为主,用益气伶俐汤合通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葛根各15g,柴胡、川芎、香附、蔓荆子、白芍药各10g,黄柏、石菖蒲、炙甘草各6g。

加减:病程长,兼气滞血瘀者,酌加丹参、红花、泽兰之类;兼邪滞鼻窍者,酌加藿香、白芷、辛夷、桔梗之类;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之类。

本证有时也用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仿上述加减。

5、痰瘀互结证因邪毒久留,窍络不通,痰瘀互结,闭阻耳窍所致。

证见病程较久,耳内闭塞感,听力减低显著,鼓膜穿刺有稠黏分泌物,或切开鼓膜后其分泌物呈胶黏状,鼓膜增厚、浑浊,甚则黏连、萎缩;舌质或有瘀点。

全身症候不鲜明,但可兼有气虚或肾虚的各别症状。

治宜除痰化瘀,行气通窍。

可用二陈汤加减,或投自拟"通耳窍方"。

通耳窍方由通气散合二陈汤加减而成。

兼气虚者加参、术、芪、葛根之类;兼肾虚者酌加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之类。

琢磨阐明,活血化瘀的某些药物如丹参,拥有激活纤溶、克制成细微胞成长和增生的作用,治疗破旧性增生性瘢痕顶事,这对于排除鼓膜增厚的病理、清除咽鼓管或鼓室的黏连也许顶事。

我们穿过活血化瘀治疗,的确观摩到鼓膜增厚或鼓室黏连的患者,体征还原正常的典范病例。

临床上,漏出性中耳炎病因病理庞杂,在其产生、进展历程中,中耳腔的低毒性传染,以及Ⅰ型变态反响亦也许与本病的组成均有关。

因而时常病情重复。

对此,用抗渗耳方,能收到较好疗效。

外治1、用减充血剂(如1%麻黄碱滴鼻液、诺通)鼻腔滴药的方式是必需的,目标是紧缩咽鼓管咽口黏膜,有有益还原咽鼓管的通气与排放性能,但要采纳妥帖的滴药措施与体位。

2、鼻咽部吹冰硼散对鼻咽部黏膜的急慢性炎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能每天用喷粉器吹冰硼散于鼻咽部1~2次,结果更好,有助于清除咽鼓管的炎性梗塞。

3、留神教会患者自行捏鼻鼓劲通窍法、耳膜按摩法,及耳先后穴位按摩法,以疏导经络,通畅气血。

并嘱患者一定早晚保持举行,坚持不懈,方能取效。

咽鼓管吹张对促使内陷鼓膜复原原位的治疗价值已有人提出疑问,但我们以为,咽鼓管吹张与鼓膜按摩对漏出性中耳炎的治疗拥有多方面的作用,即便不能永久地使内陷鼓膜还原原位,亦能冲击咽鼓管、运动鼓膜,以阻止或减少黏连,并能临时性地改进耳内闭胀感,并由此对患者的良性心理作用(尤其是对病程已久的患者,赞助产生必愈的决心,从而能保持领受其余治疗)是不容忽略的。

验方通耳窍方形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g当归15g红花泽兰法半夏茯苓各10g水蛭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延续服一个月以上。

一同合作自行咽鼓管吹张法(捏鼻鼓劲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先后穴位按摩法。

早晚保持举行。

性能主治:祛瘀除痰,行气通窍。

用于漏出性中耳炎,咽鼓管梗塞,证属气滞血瘀痰凝者。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川芎为《医林改错》通气散,行气通窍;当归、红花、泽兰、水蛭活血破瘀;法半夏燥湿祛痰;茯苓利水渗湿;石菖蒲助通气散行气通窍以利咽鼓管通顺。

合用共奏祛瘀除痰,利湿化浊,行气通窍之功。

抗渗耳方形成:柴胡香附各10g川芎石菖蒲白术茯苓金银花各15g 黄芪30g当归黄芩各12g水蛭炮山甲各5g泽泻20g性能主治:健脾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

用于漏出性中耳炎。

方解:方中白术、泽泻、茯苓、黄芪健脾渗利水湿,以治中耳积液漏出之源;《医林改错》通气散合石菖蒲、水蛭、炮山甲行气化瘀通窍,以利咽鼓管通顺;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以抗菌、抗毒;黄芪、白术、当归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以调剂免疫性能。

合用共奏健脾利水,化瘀通络,清热解毒,行气通窍之功。

用于病情缠绵,重复难愈之漏出性中耳炎。

医案例1李某某,男,53岁,医生。

春末偶感风邪后惹起两耳内胀闷难受一月余,自听加强,时有吱吱作响,耳内难受随气候变动而时轻时重。

无显著鼻塞症,二便调,余无难受,始终未予药物治疗,仅时常自行咽鼓管吹张与鼓膜按摩法。

入夏后气象经常有变动而耳闷不断加剧,故求治中医。

检验:见鼓膜轻度内陷,无显著充血。

舌质淡红胖,苔薄,脉缓。

因无显著证候可辨,以病因于外感所致,且中耳属肺系,故从肺论治,给予宣肺通窍利水湿,用三拗汤加减: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石菖蒲6g,葶苈子10g,车前子10g,三剂。

仅服药一剂后耳胀闷闭塞感顿失,自行停药。

一周后因气象变动似又有些耳闷难受,续服完余下二剂而瘥。

例2曾某某,男53岁。

自诉感冒后耳闭三天,听力减,自听过强,余无难受。

检验:两鼻腔黏膜轻度充血,下鼻甲稍大,各鼻道无积脓,两外耳道正常,两鼓膜轻度内陷,锤骨柄轻度充血,捏鼻鼓劲阐明咽鼓管欠通顺,听力查看双耳呈导音性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