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立柱施工标准工法(试行)二〇一一年7月二十日桥梁立柱施工标准工法一、工程概况二、创优目标按照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展“创优质工程”的指示要求下,我公司在考察其他项目创优经验的同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对施工中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标准、人员设备配置、安全文明标语等做出明确要求,目的是确保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施工,以达到创优要求。
三、原材料控制(一)胶凝材料(1)水泥1、水泥要求必须采用经批准的准入厂家水泥,严禁采用小厂水泥、杂牌水泥。
一般宜选用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技术要求除应满足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外,还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 水泥的技术要求注:1.当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水泥的碱含量不应超过0.60%;2.C40及以上混凝土用水泥的碱含量不宜超过0.60%。
2、矿物掺合料应考虑其自身的地域特点,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矿物掺合料的品种宜为粉煤灰、矿渣粉。
(2)粉煤灰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2的规定。
表2 粉煤灰的技术要求注:粉煤灰应测定碱含量,并在指标中注明测定数值。
(3)磨细矿渣粉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3的规定。
表3 矿渣粉的技术要求注:磨细矿渣粉应测定碱含量,并在指标中注明测定数值。
(二)集料1、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不宜使用人工砂和山砂。
砂子应过筛(宜过9.5mm筛)。
砂子的颗粒级配(累计筛余百分数)应满足表4的规定。
除4.75mm和0.60mm筛档外,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表4中所列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允许稍超出分界线,但其总量不应大于5%。
表4 砂子的累计筛余百分数(%)砂子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级,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砂 3.7~3.1中砂 3.0~2.3细砂 2.2~1.6配制C30及以上混凝土时用砂应选用中砂Ⅱ区,其它混凝土宜优先选用中砂Ⅱ区。
当采用粗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或胶凝材料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细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
配制混凝土时,砂的质量要求除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外,还应符合表5的规定。
砂子在使用前须进行碱活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表5 天然砂的质量要求4、粗骨料应优先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的洁净碎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工程部位选择骨料的种类,配制C50及以上等级的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混凝土以及易开裂的墙体部位混凝土,宜选用石灰岩碎石。
C30以上配合比所用碎石必须经水洗后方能使用。
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
配制C50及以上等级的混凝土时,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25mm。
粗骨料应采用两级及以上级配,符合连续级配,且应采用最小空隙率的级配比例。
粗骨料的质量要求除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的一般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表6的要求。
粗骨料在使用前须进行碱活性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得技术措施。
表6 粗骨料的质量要求(三)外加剂1、外加剂的选用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结合使用目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品种。
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且质量稳定的产品。
外加剂确定后,掺量应根据使用技术、施工条件、混凝土原材料的变化通过试验进行调整,应做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离析、经时坍损过大现象。
地面以上工程优先选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结合工程实际,从经济市场等方面考虑,在配制强度等级为C30以下混凝土时,可采用高效减水剂,其性能指标应满足《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的规定外还需满足表7的规定,并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早强型、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
对于使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应满足表8的规定。
表7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的性能指标表8 混凝土高性能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四)拌和水拌和水的品质应符合表9的要求,当水源不发生变化时至少检测一次。
养护用水除不溶物、可溶物可不作要求外,其他项目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拌和用水的品质指标四、水泥混凝土配合比优化1)根据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理念,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思想首先是根据结构物所处的环境、气候条件确定其耐久性指标,并根据耐久性指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然后根据结构和构件的施工方式和结构部位确定拌和物性能指标,根据拌和物性能指标和耐久性指标确定配合比的基本参数范围,最后进行试拌、调整,配制出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的施工用混凝土。
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胶凝材料用量的限制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宜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不宜高于500kg/m3,C50及以上泵送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可适当增加,但不宜高于550kg/m3。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使用矿物掺合料已成为耐久性混凝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矿物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同时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成本。
因此,在工程中应使用矿物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同时降低混凝土成本。
工程中常用的矿物掺合料主要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灰等。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使用可以采用单掺或复掺技术。
单独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时,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
国内试验和工程实践证明,高细度、大掺量矿渣粉增大混凝土收缩,不利于控制结构裂缝。
因此采用矿渣粉作为掺合料时,应采用矿渣粉和粉煤灰复合技术。
矿渣粉和粉煤灰的具体掺量可通过试验确定。
●高效或高性能减水剂的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在配置上的特点是采用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且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
高性能及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致使低水胶比技术成为了可能。
应根据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结合使用目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品种。
外加剂应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且质量稳定的产品。
外加剂确定后,掺量应根据使用技术、施工条件、混凝土原材料的变化通过试验进行调整,应做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试验,不得有假凝、速凝、分层或离析、经时坍损过大现象。
地面以上工程优先选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结合工程实际,从经济市场等方面考虑,在配制强度等级为C40以下混凝土时,可采用高效减水剂,并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早强型、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
●粗集料的紧装空隙率的限制粗集料级配符合公路工程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连续级配外,还应采用最小紧装空隙率级配。
采用最小紧装空隙率级配的粗骨料可以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同时节约水泥用量,降低单方混凝土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校核理论配合比应该校核单方混凝土氯离子含量。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是导致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重要因素。
因此控制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是配制耐久性混凝土的重要环节。
钢筋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混凝土中单方总碱含量的校核理论配合比应该校核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
控制混凝土中总碱含量目的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同时预防混凝土发生碱—骨料反应。
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一般不宜超过3.0kg/ m3。
其中矿物掺合料中的含碱量以其中的可溶性碱计算,按试样中碱的溶出量试验确定(当无检测条件时,可按粉煤灰混凝土中总碱量的1/6、矿渣粉中总碱量的1/2计)。
通过以上方面对各单位提出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审核,同时对混凝土的力学试验数据和结果做出分析,结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具体情况给出最优配合比建议,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经济性、工作性、力学性。
2)提出混凝土配合比耐久性检验指标配制的混凝土除满足抗压强度等常规设计指标外,还应考虑满足耐久性指标要求。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可定为早期抗裂性能、抗冻融性能、抗碳化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
具体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确定。
3)优化前后的配合比对比五、拌和站工作性能和计量控制在混凝土工程正式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各标段混凝土拌合设备进行测试,检测计量设备的动态称量精度(胶凝材料、外加剂和水称量误差±1%以内、骨料称量误差±2%以内),保证拌合设备的正常工作。
此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发生变化,若混凝土拌合设备计量系统出现问题,则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量发生变化,混凝土的生产就不是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将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六、施工方案(一)施工工艺原理及适用范围1、工艺原理通过对模板的加工、打磨、拼缝、立模等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模板的刚度、强度、加工精度、表面平整度、接缝严密等;通过对混凝土的制备和振捣进行控制,保证混凝土材料的质量。
以此共同保证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各项指标合格,外观达标。
2、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现浇工艺施工的桥梁立柱。
(二)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1、工艺流程:桩基顶面凿毛清洗→测量放线→立柱钢筋加工安装→模板安装就位→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后养护2、操作要点(1)钢筋制作及安装①钢筋经原材料检查合格后,在加工场集中切断、焊接、弯制成形,然后按照设计图纸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下料制作完成,其各项加工及绑扎指标严格控制于允许偏差之内。
钢筋保护层使用塑料弧形垫块以保证混凝土表面质量。
钢筋的根数、直径、长度、编号排列、位置等都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除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外,项目部技术主管部门要编写施工作业指导书。
立柱钢筋制作好经报验合格后,用运输平板车运到施工现场,用吊车配合人工进行安装。
钢筋实际检测项目如下表所示:表1 钢筋实测项目表②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加工内加强圈,增加十字支撑,准确采用支撑垫块,增加定位钢筋等措施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
(2)立柱模板设计、制作、安装及拆除①立柱模板采用定制的整体型大面积钢模,采取一次组装工艺。
模板由经准入制认可的厂家制作,以保证加工精度。
模板加工、试拼组装,检验合格后,涂油防锈。
立柱模板采用6mm厚钢板作面板,采用槽钢和角钢作骨架,焊制而成。
钢模制作好之后进行尺寸检查和预拼,直径误差不大于3mm,高度误差不大于5mm,接缝错牙不大于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