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 二、儒家制度化对儒学的影响。
• 积极的影响:儒家成为最为兴盛的 学派。
• 消极影响:儒家成为专制的思想工 具,以致近代以来成为批判的对象 。
董仲舒画像
二、时代的新问题:董仲舒政治思想 产生的时代背景
• 1、新制度需要新的理论论证。 • 秦朝确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不能建立在赤裸裸的镇压之 上,需要一套意识形态为其辩护,提供 合法性和权威性。法家和黄老之学都不 能完成这一使命。
• 2、信仰失落,人的失落,人的尊严 与地位的丧失,需要新的理论纠正 这一危机。春秋以来理性的发展, 人文主义盛行,上帝、天命信仰被 严重打击和毁坏。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
•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枣强人, (《史记》讲为广川人,但历史上德州、枣 强、景州三处,郡名皆曰广川,都号称是 董仲舒的故乡,修建纪念馆。))主要活动 于景武之世。景帝时任博士(古代学官名。 武帝时指专管传授经学的官员。武帝继位 后,以对策(即贤良对策三篇,保存在 《汉书》中,人称《天人三策》)得到汉武 帝的欣赏。武帝派他为江都相,事易王。
董仲舒从《春秋》中总括出 一条基本原则:“《春秋》之道 奉天而法古”(《楚庄王》)。人应 “受命应天”。
董仲舒从宏观上展开思路, 通过对宇宙社会的总体分析,找 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一切有关 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 从中找到立论依据,从而为董仲 舒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建立了理论 基础。
• 另外其人性论:性三品
•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 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 民以礼”。
• 体现出的是民本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文化统一思想。
四、思想评析
• 1、构建起适应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基 础上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大一 统”、“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 五常等影响深远。
• 2、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国家的指导 思想,儒家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易王乃武帝兄,“素骄,好勇”,但仲舒以礼义 对之,易王说:“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 君”。其传诵千古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就是对易王说的。
以治公羊春秋出名而出任丞相的公孙弘嫉妒
董仲舒,两人不合,公孙弘建议武帝派仲舒相胶 西王。胶西王也是武帝兄,比易王更骄纵恣肆, 弘的私意董仲舒必获罪胶西王。想不到胶西王素 闻仲舒之贤,很能善待他。董仲舒怕日久礼疏终 难免获罪,以病辞官。回家后著书为事。董仲舒 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公羊学大师,官位不高,但在 政界和学界均有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 3、学术上经学传统形成,并由此衍 生出士族阶层,对后世政治影响深 远。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一、在汉代儒学为何能独尊?
• A传统中国一直是一个小农经济占 主导的宗法社会,儒家维护君主专 制和强调以德治国,适应了小农社 会的要求,适应宗法社会的需要。
• B儒学重视传统,重视继承,包含 着整个上古文化,孔子实为尧舜 以来之集大成者。所以儒学博大 精深;儒学教育的六艺(礼、乐、射
• 董仲舒的天是自然天、人格天、道 德天的综合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天的规律、天的要求 ,就是人要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 构造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要素:“ 何谓本?日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春秋繁露·立元神》,“天生 之以孝悌”,人若“无孝悌则亡其 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人 “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人成 之以礼乐”“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 《立元神》)。
• 4、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 强调等级的伦理关系和忠孝观念 ,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
• 5、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
• 6、具体主张还有:以仁义教化为 根本,同时也不反对用刑法。“ 刑者德之辅”。“限民名田,以 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 皆归于民”,不许官吏与民争利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解 放社会生产力。“薄赋敛,省徭 役,以宽民力”。
• 儒家学说的真精神打折扣,影响了 其科学性。
• 儒家思想受到政治控制,往往与政 治的变幻紧密相联。
儒学的衰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儒学在三百年里取得独尊的地位, 但是并没有带来太平盛世,西汉末 年谶纬经学盛行,到东汉古文经学 昌盛,但专注于文字考据,对政治 的黑暗无能为力、令人失望,王充 等敏锐的思想家的思想已经转向道 家,儒学进入长达几百年的停滞、 衰落时期。

先秦儒家制礼作乐,维护传统信仰, 并把它理性化而引向人文与道德教 育的方向;同时为人的尊严与地位, 从天人关系的哲学的高度,提供有 力的论证。但儒家思想在孟子以后 迅速遭到围攻,郁而不彰。战国
• 末年,荀子的天道观,摈弃传统和 信仰,强调人定胜天,突出了“理 性”,在人性方面,否定人性善, 提出“化性起伪”,人成为完全被 动的受教育与被改造者。
• 的宇宙论;“变而有常”的天道 观;待教而善的人性论;以“三 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继乱世必须“更化”的“三 统”、“三道”的历史观;取法 于天、以行仁政德治为核心的王 道论,以及“独尊儒术”的政治 文化大一统论。
三、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1、哲学根据: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
•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在解决政治问题和 伦理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都是从宇宙观 上提出根据,使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具 有哲学理论的色彩。讲天道是从本体论 的角度立定人世间的准则,成为政治思 想和伦理思想的理论根据。可以说,天 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精神支柱。或者 说是古代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 “圣人之性”已臻至善之境,无 须教化;“斗筲(shāo)之性”溺 于贪恶,不可教化;惟有“中人 之性”才是教化的对象。性三品 为君、圣教化民众提供了理论根 据。
• 2、天人合一与大一统思想。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注:合适的道理)也 。”
•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 正月”。元即是一,即原,即始, 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人 的本源,“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 人之元在焉”(《重政》)。其次, 董仲舒提出“一”是天地运行的规 律。
• 新制度下的君主至高无上,亲 亲情恩已不能成为关系的基础 。法家则完全排斥亲恩走向一 个极端。
• 中央与地方、君臣民之间的关 系需要新的价值规范。
• 5、思想学术背景:战国后期至汉 代初期,诸子百家思想逐渐走向整 合交汇。因为诸子时代,各家思想 所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 执一偏,仿佛各有一把开启积年房 门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 的万能钥匙,不足以应付日新月异 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
因此,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 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 行整合和解释。笼罩自然、社会、 人类的各个方面,有效地解释天、 地、人的所有问题。时代的需要, 使思想逐渐走向于建立统一的知识 体系和解释体系,一个从终极意义 到实用技巧、从知识技术到法律制 度可以涵盖一切的意识形态。(葛 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第 317页。)
• 法家更是将人视为一自然物,提出 用赏罚控制人,人的尊严和地位彻 底丧失。
(今天也只剩下物质奖励。)黄 老之学也是提供刑德两手。所 以,汉初存在文化道德危机。 这一问题不解决,政治统治难 以走上正轨。这需要恢复天下 关系下人性的高贵与尊严。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 3版序。)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 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 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 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 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 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为 时人所信服的系统的回答。
具体讲:以孔、孟的儒学为核心,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构架,并广泛吸 取了先秦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 的思想而构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的内容:以自然神论之“天 ”为最高范畴、以阴阳五行为构架 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