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
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
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归结到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治公羊学时,说《春秋经》上所论的那些“变异”,如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而是“上天”有意的借以示警。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其对策语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这就是他所发挥的“灾异”之说的意义。
“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格化了,把自然界原本与人间无关的灾异,硬拉在一起。
他说,作皇帝的,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
每当遇上“变异”的出现,变要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借此“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为了进一步将“变异”和皇帝的行动联系起来,他把若干自然现象同皇帝的某些行为,作了一个系统的类比。
如阴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时失时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凡此种种,仿佛列表一般,都依一定的次序排列出来。
反正遇到这些“变异”,皇帝就要“修省”。
如果“修省”之后,“变异”不消,皇帝就要受“天”之罚。
但是,皇帝是“天子”,又不能因为惩罚而轻易去位,所以要借假“灾异”而转移到策免三公之制,甚至还有因“灾异”而诛杀三公的。
理由是三公之官,代皇帝行使政权,应当任皇帝之咎。
董仲舒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遣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将天道人和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河北枣强)人。
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
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天人三策”观点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的“天人三策”,是是答武帝策问“贤良文学之士”的三个对策。
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办法,归结到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治公羊学时,说《春秋经》上所论的那些“变异”,如日月蚀、地震、山崩、水溢之类,不是自然界的偶然现象,而是“上天”有意的借以示警。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其对策语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这就是他所发挥的“灾异”之说的意义。
“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格化了,把自然界原本与人间无关的灾异,硬拉在一起。
他说,作皇帝的,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
每当遇上“变异”的出现,变要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借此“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为了进一步将“变异”和皇帝的行动联系起来,他把若干自然现象同皇帝的某些行为,作了一个系统的类比。
如阴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时失时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凡此种种,仿佛列表一般,都依一定的次序排列出来。
反正遇到这些“变异”,皇帝就要“修省”。
如果“修省”之后,“变异”不消,皇帝就要受“天”之罚。
但是,皇帝是“天子”,又不能因为惩罚而轻易去位,所以要借假“灾异”而转移到策免三公之制,甚至还有因“灾异”而诛杀三公的。
理由是三公之官,代皇帝行使政权,应当任皇帝之咎。
董仲舒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遣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
将天道人和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
董仲舒认为,哲学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谓“天人相与之际”(《汉书·董仲舒传》)。
这个问题,汉朝人也简称为“天人之际”。
这个问题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确实是哲学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从先秦以来,就一直进行着争论,到荀况作了一次唯物主义的总结。
荀况根据“明天人之分”的原则,比较正确地处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集中地驳斥了宗教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在荀况之后,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对这个问题却作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回答。
从某种意义说,他又复活了古代的天人感应的迷信,同时也是对荀况的天论的一种否定。
但是,董仲舒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奴隶制时代的有神论的理论,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并企图给以理论上的根据。
天
人感应论是董仲舒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上面所讲的关于天的理论和阴阳五行的学说,都是为这种迷信服务的。
“天人同类”的观念是董仲舒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论的一个理论基础。
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阴阳义》)这是说,天和人是同类的,人有什么,天也就有什么;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
人也可以说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影。
他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乍视乍瞑,副昼夜也。
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乐,副阴阳也。
……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
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人副天数》)这是从人的身体的构造方面讲天人同类。
他又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
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
”(《为人者天》)
这是从人的情感意识方面讲天人同类。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比附。
不过,这种比附,在他的体系中都有重要意义。
在董仲舒看来,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
反过来也可以说,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人”。
他实际上是把自然拟人化了,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属性,强加于自然界,倒转过来再把人说成是自然的摹本。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拟人观的理论。
在这种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他宣传天人感应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