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地下水调查应注意的问题基坑施工中的许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地下水有关,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认识以及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决定了基坑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
因为.基坑施工中的许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与地下水有关,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认识以及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决定了基坑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基坑施工前,了解和了解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场地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是查明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获取与施工降水相关的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了解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为施工降水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
在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测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调查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在基坑工程中,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或专项水文地质勘察得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工程。
对于场地及周边地区深度较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资料丰富的基坑,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基本能够满足基坑工程的需要。
当基坑深度较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现有局部资料不丰富时,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基坑工程的需要,应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勘察。
基坑工程对地下水的控制可分为三种:一是施工降水将基坑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地下室以下0.5m~1.5m,以满足基坑工程施工的需要;二是进行施工降水,将基坑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地下室以下0.5m~1.5m,以满足基坑施工的需要,同时通过回灌等措施控制周边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达到施工时周边环境的安全;三是对施工降水和帷幕隔水进行技术经济选择,经济投入合理,最大限度减少地下水的抽取,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
鉴于这三种情况,地下水调查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
纯施工降水的基坑工程地下水调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主要包括:(1)区域气候资料,如年降水量、蒸发量及其变化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2)主要含水层分布规律及岩性特征。
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范围。
当现场有多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有影响时,应分层测量地下水位,找出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3)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基坑与附近大型地表水水源的距离关系及其水力联系;(4)通过现场试验,测量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5)当局部积水可能影响基坑开挖时,应提出地下水控制措施的建议。
为施工降水(地下水控制)保护周围环境安全,除上述工作内容和要求外,还应包括:(1)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2)场地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层分布(基坑施工时受降水影响的范围);(3)根据岩土工程投资,提供与降水方案设计相关的工程地质参数(2)查明与基坑工程相关的各层地下水质量,评价施工降水方式对地下水环境的长期影响及对策;(3)提出合适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避免地下水污染。
2.地下水调查工作量布局项目现场地下水调查主要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孔、地下水位监测井、含水层抽水试验和现有数据分析完成。
现场工作量与现有数据的丰富程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以及场地的大小有关。
(1)水文地质勘察孔的布置1)如果岩土工程勘察已经完成或同时进行,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布置水文地质勘察孔,以最少的工作量控制降水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勘察孔的数量可按表32.4.1-1的规定布置。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场地面积适当增加或减少项目场地内特定水文地质勘察孔的数量。
3)线性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孔的数量应满足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每500米布置一个孔的要求。
4)水文地质勘察孔的深度应大于基坑深度的2倍,并满足穿过裸露含水层底板的要求。
5)当场地邻近地表水时,应布置适当的测量孔,以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2)地下水位监测井的布置1)地下水位监测井的布置应满足水文地质调查和工程建设中对基坑施工有影响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监测要求。
即主要设置在降水含水层和地下室以下其他可能对基坑开挖产生影响的含水层。
2)平面上,地下水位观测井应布置在基坑开挖范围外8m以内,水位较低,施工降水时最不利位置。
3)地下水监测井数量按表32.4.1-2布置。
4)线性工程地下水位观测井数量为每1000米一组,可结合水文地质勘察孔。
5)地下水位监测井应分层布置,以测量各含水层的水位。
6)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确定后,应布置适当的地下水位监测井,监测地下水位与地表水的关系。
(3)抽水试验布置1)抽水试验根据降水工程的需要进行安排。
工程现场含水层较多,影响基坑工程,抽水试验应单独进行。
2)抽水试验次数按表32.4.1-3安排。
3)线性工程每1000米进行一组抽水试验。
4)抽水试验采用群孔抽水,水位观测井不少于2口。
第一口观测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含水层厚度的1.1倍,如果进行深降深抽水井试验,第一口观测井与抽水井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含水层厚度的2倍。
5)抽水试验方法可按表32.4.1-4确定。
当含水层岩性为淤泥、淤泥、粘性土,含水层厚度不大时,单孔或多孔抽水试验不可行时,可采用提水试验或注水试验;当含水层埋深小于8m,水量不大时,可采用真空泵抽水试验。
当含水层岩性为细砂及以上,且含水层有一定厚度时,可进行潜水泵抽水试验。
6)潜水泵抽水试验时,抽水井的直径不应小于200毫米,抽水井的管材应为铸铁管、钢板盘管等。
以满足抽油机井洗井的要求。
7)过滤器的结构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的相关要求。
8)至少应进行一次水位下降试验工程建设中的含水层与供水水文地质中的含水层有很大的不同。
在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中,含水层是指能够提供和输送大量水的岩体。
含水层往往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良好的渗透性,对供水有实际意义。
在工程建设中,含水层是指能够出水并渗透的岩体。
这类岩体无论多厚,渗透性多低,都需要确定为含水层。
在实际工程中,含水层的划分仍需注意几个特殊情况:(1)含水层与隔水层互层:部分场地含水层与隔水层较薄,互层,各深度地下水位相差不大,但施工降水时各深度水位变化较大,可能会出现排水和干燥问题,对基坑侧壁安全产生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有必要对这类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清晰的划分和描述。
(2)双(多)结构含水层:粗粒含水层(主含水层)之上或之下有相对细粒的含水透水层(次含水层),这些层不同深度的地下水位差别不大。
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主含水层的水位下降很快,而次含水层的水位下降很慢。
即使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也无法排出,可能导致基坑侧壁流砂。
(3)含水透镜体:由于勘察孔数量的限制,不可能明确找出含水透镜体,可能会出现勘察时没有遇到含水透镜体,开挖时存在局部含水透镜体的情况,对基坑工程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有必要分析场地及周边地区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注意含水透镜体对工程的影响。
4.地下水位的测量与动态分析地下水位的测量是了解不同地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定不同深度含水层的类型和相互关系,每个含水层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
地下水位最好用地下水位分层观测井来测量。
如果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孔或水文地质勘察孔得知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则应为:(1)测量地下水位;(2)稳定水位应在初始水位后一定稳定时间后测量。
稳定水位与初始水位测量的间隔应根据地层的渗透性确定,砂土和砾石土不小于0.5h,粉土和粘性土不小于8h。
(3)对于多层含水层的水位测量,应采取止水措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开。
为了保证基坑施工期间地下水位的突然上升不会造成基坑施工降水的失败,需要根据多年的地下水位观测结果提供地下水位的动态规律,分析场地地下水位上升的可能影响因素,以便在施工降水时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没有长期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建立观测井观测不少于一年的地下水位动态数据。
对于位于地表水体附近的工程,必须确定地下水位动态与地表水体动态之间的关系。
5.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讨论不能完全满足基坑施工中降水设计的需要。
地下水控制设计必须使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时,必须重新分析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含水层分布、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埋深(或标高)、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以及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2)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特殊水文地质调查中水文地质条件的讨论应满足基坑工程的需要。
但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时,要充分利用抽水试验资料。
通过分析抽水试验数据反映的一些规律,可以推断场地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与含水层的关系、与地表水体的关系、隔水边界和补给边界的位置等。
并与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以确保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6、测量工作中的注意事项(1)水文地质勘察孔应与岩土工程勘察孔相同,统一描述地层划分、地层岩性、成因年龄、颜色、湿度、包裹体等项目,划分地下水层位,分析地层特征,划分地质单元。
(2)钻透第一层地下水后,先跟进套管,再取土,保证堵水效果。
(3)为保证水文地质勘察孔的质量,钻孔垂直度小于1/百米。
(4)钻孔完成后,应进行回填。
钻穿多个含水层时,回填应确保上下两层水不会相通。
回填材料应无污染。
(5)在实时掌握钻井测试揭示的地层和地下水位的情况下,与预测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以及如何调整和补充水文地质勘察方案。
(6)如果需要进行室内渗透系数试验,除了方案中确定的取土要求外,还应根据实际地层情况在现场进行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