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
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
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
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
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
液……”[1]。
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
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
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
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
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
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
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
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
”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
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
若上吐下利,则中土虚矣。
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上交而为躁,甚则烦躁欲死。
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
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缝生之妙……”[2]另外仲景治疗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是着重于调理脾胃,用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和胃。
我校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就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病,可谓深得仲景之术。
三、善于从脾胃疗疾病
脾胃居中,主土。
脾胃一虚,则百病纷起。
故在很多情况下,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重视对脾胃的治疗,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伤寒论》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
如“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4条)之“阳明三急下证”就是通过攻下而避免中焦热盛伤及下焦之阴;少阴三急下证也是通过攻下阳明而就真阴。
又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
尤在泾云:“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
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
”[3]福建名医赵棻教授就非常重视健运脾胃,以自拟“健运麦谷芽汤”为基础治疗外感内伤众多疾病,可谓善学矣。
四、重视胃气盛衰在决预后中的作用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伤寒论》中在预后中也非常注重胃气的有无。
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陈修园曰:“此言少阴藉中土之气,交上下而达四旁,若胃气绝则阴阳离,故主死。
” [4]又“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288条)此言胃阳未绝者可治。
仲景在推测六经欲解的时间时,很注重土的因素。
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2)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自丑上。
(27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1)厥阴病,欲解时,从
丑至卯上。
(328)辰、戌、丑、未在运气学说十二支配五行中,都属于土。
五、补土伏火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之方,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方简力宏。
附子、干姜都是大温大热可;甘草,一可以解附子之毒,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补土。
四逆汤证是阴寒内盛,肾阳不足,此时若只用附子、干姜大辛大热之品,易造成水中之火上越,而成死证。
用上甘草,补其土。
因土能藏火,可以使附子、干姜之热变成持续的温煦的作用,从而达到回阳救逆的目的。
[5]后世对补土伏火理论亦有发展,如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发热就是一大发展。
又北京何绍奇先生说:“火有虚实,虚火又有阴虚火炎与气(阳)虚火不安位之别,气(阳)虚火不安位之火,即是阴火,也就是补土伏火之‘火’。
”
[6]何氏认为脾胃气虚导致的发热、口疮、胃溃疡吐血等“其治当补脾胃,俾土厚火自敛” [6]96其在书中的三个医案再一次说明补土伏火理论的可反复的得到验证。
六、小结
《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思想,并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之瑰宝,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登本编.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57.
[2]林慧光主编.陈修园医学全书.长沙方歌括[M]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1999:519.
[3]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
[4]清.陈修园.伤寒论浅注[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42.
[5]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版:383-386.
[6]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5年第2版: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