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复习线索主题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史。
(一)世界历史上册13一19课主要复习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知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基础(条件)和途经(方式)。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基础(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复习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5课::新航路的开辟;16课:早期的殖民掠夺。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力量壮大。
复习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5课::新航路的开辟;16课:早期的殖民掠夺。
3、思想基础: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思想的传播。
复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还有19课的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途径(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复习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2、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复习第18课:美国的独立。
3、法国大革命。
复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主要考点知识:(略)(二)世界历史上册20—21课和下册1—4课主要复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知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复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两个影响(复习第21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复习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复习第2课:俄国的改革;第3课:美国内战;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主要考点知识:(略)(三)世界历史下册5—22课主要复习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知识,包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及社会变化(第5—7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冲突引发的战争(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10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危机出路(第13—1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及后果(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进一步发展的新变化(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要考点知识:(1)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及社会变化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成就:新能源:电力。
电力的应用发明及意义:爱迪生与电灯、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电车等。
电力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新动力:内燃机。
内燃机的发明:德国奥托煤气内燃机;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德国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的应用发明及意义:本茨汽车、福特汽车、飞机、拖拉机等,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新工业和新材料:化学工业: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
塑料工业:美国海厄特赛璐珞。
新纺织工业: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一是广大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大众化教育开始推广;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严重。
3、近代科学与文化科学家:英国牛顿: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英国达尔文:代表著作:出版《物种起源》。
观点:进化论。
《物种起源》的影响: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文学家: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
经典之作:《殴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音乐家:德国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美术家:荷兰梵高,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2)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冲突引发的战争(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10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过程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主战场及主战役:欧洲战场-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屠场、地狱)加速事件: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俄国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安排。
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统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内容: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会议的实质)影响:巴黎和会上《凡尔赛条约》及其他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另,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年11月,战胜国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主导国:美国。
结果:1922年,与会九国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及实质: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和统治新秩序。
注: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及《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上,中国的利益都受损,给我们的启示是:弱国无外交。
(未完待续)(3)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危机出路(第13—14课: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及后果(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经济大危机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推动因素: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爆发:1929年10月,美国。
危害:工业产值下降,贸易额缩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社会矛盾尖锐。
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通过对内改革消化危机。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危机。
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年3月。
特点:国家干预手段。
(“新”之所在)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
④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⑤推行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
评价:①意义(影响):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回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及强化背景:一战的破坏性影响;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
时间及标志:1922年,想向罗马进军。
表现:对内独裁。
对外侵略: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影响;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乘机壮大实力。
时间及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表现:对内独裁: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利于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工会;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迫害犹太人。
对外侵略扩张: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军部成为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时间及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表现:对内专制独裁。
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直接原因: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加速原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扩大规模: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后,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
走向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
华盛顿。
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加速事件:军事方面: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政治方面:召开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
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结束:欧战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