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类材料作文的五种构思方式(2018年南京三模优秀作文分类评析)生活中少不了游戏。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处事方式,还是一种人生态度。
游戏,有的需要积极投入,有的则要保持距离。
——2018年南京三模作文材料第一类构思:论游戏的积极意义【提示】游戏的害人之处已成为常识,论证这个观点,文章往往停留在浪费时间金钱,损害身体、精神健康的较为物质化层面。
我们推荐写游戏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因为其立意新,更因为对游戏积极意义的挖掘,可能涉及到精神层面,讨论个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较宏大主题。
这类文章,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能够说上几句哲学。
【例文1】物外之趣不是每个孩童都拥有《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的八十六只鸭子抑或是一百零二只鸭子与他游戏作伴,也不是每一个孩童都能体会到“元是今朝斗草赢”的乐趣。
在这一片水泥深林中,抛开一切电子产品的束缚,孩童能拾起的游戏便是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娱乐。
【评:轻轻松松把话题聚焦在“孩童”和“与自己娱乐”上,避免了泛泛而谈。
】游戏,是一种使自己产生兴奋感的娱乐项目。
一般而言,众人参与的游戏娱乐性更高,“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互相追逐着,在欢腾喧闹的氛围中体会游戏的乐趣。
然而,“众乐乐”固然美妙,却有着人员条件的限制;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独乐乐”——与自己游戏。
【评:由“众乐”转入“独乐”,再次进入本文圈定的话题。
与上一段可以说是两个开头,但角度不同,皆有妙趣,故不觉得繁琐。
】对于正在处于探求新世界的懵懂时期的孩童,好奇心和想象力可以成为他人的陪伴的替代品。
而这两点又恰是游戏不可或缺的要素。
尚记得“能明察秋毫,张目对日”的孩童在蚊帐中从乘烟归去的蚊子身上获得的童趣,也记得丰子恺先生的那幅令人会心一笑的简笔漫画,一个孩童骑着大蒲扇在戏耍。
在游戏中,这些孩子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想象力,也表现出天生的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罗素说过:“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
”一个秉有好奇心的孩童自我娱乐,难道就不是游戏了吗?【评:呼应第一节,举例和引用均恰当,丰子恺的漫画《脚踏车》并不偏僻,其他两例自初中课文《童趣》和高中必修一读本文章《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
课本,是作文素材积累的基础。
】一个人要学会的必定是与自己的孤独相伴,必定是与自己游戏相处。
刘铁芳说过:“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有与周遭的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时,一个人才能免除被孤立的存在。
”【评:引用出自阅读题《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习题,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补充。
】一个人的游戏需具备的不只是与身俱来的好奇心,还有坚韧的思考力。
【评:这句承上启下,放在本段开头亦可,但会觉呆板,不如现在用“自己”与上段的“自我”衔接来得自然。
】只有当个人将他物纳入自己的思想之内,他才能开始思考游戏的方式、地点,才会想方设法地玩出趣味乃至意义。
当他能较为客观的思考出周边事物的使用价值后,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
当然,在好奇心、想象力和思考力之外,热爱是我们与自己游戏的基础。
找到游戏的入口,将炽热的心投入,方能铸成一把钥匙,帮助你游戏。
【评:呼应第二节】就这样,积极进入游戏的你,学会了与自我相处,学会了如何觅得童趣,也学会了思考。
这何尝不是一次有趣的学习过程呢?“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耳。
”李白正是从“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幼儿蜕变为“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一代文豪,童心出于童年的游戏,而游戏也铸就了一种人生态度——善于思考,勤于发现,迷于好奇,骋于想象。
学会如何与自我游戏,方是人生最大的一场游戏。
犹记当年兰亭下沐浴于春光的雅士们,行修禊事,玩着流觞曲水的游戏。
才情与对人生的思索于此处交汇,那游戏,融入了宇宙之大与品类之盛的感慨,折射出千年前古人的思考与智慧,风雅之中更流露一番对人生态度的考量。
古往今来,游戏给予人们多少对生命的思索,寄托了多少对世情的感慨与对自身的关照。
无论是大观园中于花开花落中结诗社联诗的红楼儿女们,还是把抱负与关怀寄于百姓欢乐之中的文人骚客,他们正借助雅致的游戏,关照着自己心中的池水,又关照着天下苍生的喜悦。
且看黛玉在诗的游戏中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怜惜,吟诵“冷月葬花魂”的悲切,又在以“借得梅花一缕魂”高歌自己高洁超逸的人生态度;且看欧阳修于醉翁亭设宴酬宾,与民共乐,在“觥筹交错”与“起坐喧哗”中怡然自得,欣赏着游戏为百姓带来的快乐,亦从这游戏中觅得自我抱负与理想的实现,更于宴会上大吟“白发簪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以抒发自己不将白发唱黄鸡而仍心系天下,以民之乐为乐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是,游戏真的能为人们带来长久的慰藉,以此抒发情怀与志向吗?不由忆起南唐重臣韩熙载,他在游戏与宴会中辜负了一生。
尽管韩熙载早年亦拥有为南唐效力,进主中原的雄心壮志,可南唐国主的游乐与无休无止的大宴一日日拖垮了国事,亦拖垮了韩熙载心中曾渴望的光荣与梦想。
于是,于政治无奈下的韩熙载选择以游戏来慰藉自己。
朝政愈加失意,游乐便愈加高涨,游戏成为了他为自己的逃避做出的借口。
在六幺舞曲与频传的杯盏间,韩熙载的热情早已被消磨殆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心酸颓丧与最终鹑衣百结的窘迫。
当人生态度在选择中趋向颓丧,游戏再无慰藉之功用,它更似一只凶恶而盛于贪欲的兽,吞噬着人生所剩不多的信念与勇气,消磨尽所有的情怀与志向。
游戏,在人生不同的态度间辗转流连,扮演着或纯善或罪恶的角色。
古人之事已远去,他们已于自己选择的人生态度中得到圆满或缺憾,随着时光离开,而身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的我们,却仍活着自己的人生。
面对扑面而来的颓丧的亚文化,充斥于身侧的“无所谓”的人生态度,我们,在人生这个巨大的游戏局中又当如何自守,如何选择令我们的人生不留缺憾的人生态度呢?会稽山阴的兰亭依旧矗立于那地,它仍记得千年前那场风雅的文人间的游戏。
那么,我们是否也从那游戏中思索出一番对人生究竟作何姿态的真谛了呢?【总评】本文用几个论点句支起框架,填入事例,最后转入现实。
虽然理不甚深,且一正一反,并无多少理论推进,但举例雅致,为文章增色。
虽然个别例证不甚贴合“游戏”,但能反复点出“游戏”字样。
只要素材丰富、得当,这样的写法能在保证切题的同时增加文艺性,确保一个不错的分数。
【例文3】生活在别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喜欢赌书,以背诵随机抽出的某本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段为游戏,胜者品茗。
在一杯杯氤氲茶香的杯盏中,为后世留下了“赌书泼茶”的美名。
“赌书泼茶”不仅仅是李、赵二人美满甜蜜婚姻生活的缩影,更彰显出他们追求高雅生活的志趣。
于丹曾说“生活需要一些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出来的。
”我以为,中国古人平日里的游戏恰恰是生活情趣的真实写照,尤以文人为最。
王右军与友人寄情山水,无往而不乐,于此“曲水流觞”。
酒杯随涓涓的溪水流动着,停驻在谁的面前谁便要作诗助兴。
这是游戏,亦是生活。
烈酒刺激着神经,他们身上涌动着独属于中国文人的热血,那喷薄的热血早已融入进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兰亭花无序,此后莫相离。
”游戏,是他们另一种生活的反映。
印象极深的是曹公《红楼梦》中大观园各姐妹闲暇时玩“飞花令”。
曹公执笔,处处皆有深意。
朝气蓬勃的姑娘们在亭榭旁边爽朗地笑边喝着诗,与平日勾心斗角、如履薄冰的大家庭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们的青春与生命永远定格在那场游戏里。
此后,纵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也是枉然。
即便醉生梦死却终归惆怅三千亦是不悔。
游戏,是这群处在表面光鲜实在枯枝破败的大观园姑娘们对另一种生活的宣誓。
除却文人游戏,还值得一说的便是孩童游戏。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马雅可夫斯基发出强烈呐喊“我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我没有老人的温情和想入非非,我大声地说,声音震惊世界,我来了——我挺拔而俊美!”可见“复归于婴孩”是多少人的梦想与遗憾。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儿童稚嫩的小手仿佛是上帝赠予他的魔术刀,能将一切雕刻成有魔力的“玩具”。
鲁迅的《风筝》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中都涉及到孩子痴迷于放风筝。
一旦手中的线脱落,风筝随之落下,孩子们便在其后追啊追啊,乐此不疲。
他们的汗水与欢声笑语是生活给予其的厚爱与恩赐。
“少年不识愁滋味”,待经年之后,再回首翘望,那种毫无顾忌地去追逐终将陨落的风筝的时光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其实,随着手中的线脱落的,除了风筝,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生活呢?游戏,是我们站在世界中心对旧时光的呼唤。
眼下网游充斥着整个社会,大行其道。
我们将曾经憧憬仰望的文人游戏束之高阁,对孩童时代迷恋的“跳房子”、“丢手捐”等游戏嗤之以鼻。
眼里全是怪兽战士,心中满是惊险刺激。
诚然我们不能否定网游的进步性,但是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游戏当真值得我们深陷其中吗?我们的生活当真就不能重返古人之趣、孩童之纯吗?这也许是每一个人的终极。
红尘十丈,却困芸芸众生;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
所以我依然坚信,我们的生活里不会只有炫目的游戏,刺得你我眼睛生疼。
未来会有“赌书泼茶”之类的高尚情趣游戏,也会有那一去不返的风筝追逐。
炎凉荣辱沉浮皆是过眼云烟,唯有经典与纯粹永存。
生活自在别处。
【总评】本文主要用例证支撑,反复点出主旨“另一种生活”。
细察之下,例证安排亦有由浅入深的顺序:先是李赵二人的甜蜜生活,再到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再到大观园的游戏是相对于败落贾府的另一种生活,孩童游戏是相对于大人世界的另一种生活。
所以例证虽多,但不觉繁复。
最后几段拉入现实,与前文形成对比,用感慨收束全文。
第三类构思:借游戏喻人生态度(以实喻虚)【提示】这种比喻式的构思,需要在文章开头点明“游戏”的特质,借特质为跳板,进行一番由实到虚的转化。
这样的文章理论性较强,对于思辨能力和章法结构把控能力要求比较高。
【例文4】我自琢钉戏【评:本标题用“戏”扣住试题中的“游戏”,“我自”强调了本文的倾向,“琢钉”增加了文化亮点。
东汉末孔融被收捕时,其子大者九岁、小者八岁,正为琢钉戏,后因以“琢钉”指八、九岁的少年时期。
】苇岸曾说:“小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就把游戏丢在一边,而游戏却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下去”。
所谓游戏,出于天性和娱己的需要,在孩童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然而人的成长,则恰恰是对天性的克服,是思考战胜本能的过程。
于是成长中的人们纷纷递上拒绝游戏的投名状,以换来“成熟”的标签,洗脱幼稚和逃避现实的嫌疑。
然而道理却并非如此,【评:转得清晰。
】作为人固然是要由幼稚走向成熟,可游戏的定义未尝不处于变化成长之中。
对于独立完整的成熟个体而言,单纯的游戏行为如果流于低级,那么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理念和人生态度则是相对高级的了。
【评:承上启下,由真实的作为娱乐活动的游戏,转向对抽象层面的人生态度的游戏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