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高分作文人生的纱线(68.5)人,活不出一种至极的状态,只因各色纱线的杂糅、交错、牵扯、促织下,我们只能延展成一匹布,而不是独立成一条线。
这个过程中,我们请教一种平衡。
哲人们真用一套相对哲学来点明绝对状态的硬伤,的确,至善至恶、至贤至愚、至怒至恕的境界非人力所能达到,也并非达到了就是好事,就是在一种达不成至人的迫切和顺遂中,人方能是人,方能有一种纰漏百出却处处独到的复杂美,方能有一种臻于至极的向往和努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何容待到我们得意忘形,我们已丢失了一种有人陪伴的安乐。
或许毁誉参半时,我们恼于他人的指责,进而力求一种完美的赞扬,而恰于我辈怒于不一致的评定时,我们更有奋斗的源动力。
当一个人超越圣贤达到至贤时,孤独也是一种悲歌。
以一种君威一种超人之能凌驾于万民之上,是一种令人仰慕的天子之明,也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福祉。
看万众俗乐,自己也只能和着高贵与疏离生活。
善恶智愚如是,怒恕亦如是。
当有人问及鲁迅会否饶恕那些打击自己的人时,“一个都不饶恕”字子铿锵,是一个爱国爱民,愤俗愤媚之人的硬朗典范。
而鲁迅所写文章中,在暗讽明刺的语势中又有着一种人性的关怀和恕。
他,中国文学巨擘,在他的大怒大恕中,给中国人成就的是一座精神丰碑。
不行皮里阳秋之法,不做相貌君子之行,怒得真切,恕得真切,是这种极致状态间徘徊有序中,什么是伟人什么是庸人的判定也当明确。
人们的的确确无法成为至人,但在这类矛盾的相互冲突,相互包容中,才有一种和谐,一种精神上的丰满和进步。
当人们普遍成了一种步调,同一派圣明,同一派性情,那么也许这世上就没了分明的界限,只因在一种腔调下人只能活成一个极端的角色。
而这一方天地中个个极端的好,极端的差,极端的恶,是人该活成的风范吗?人,需要一种自身品行的相互牵制!不是为了成为至贤,不是为了变成至霸,就是一种人性的正常思维和举止下,我们也应当将目标设定得正统些,规矩些。
在一种有憾中,人生的纱线穿梭无虞将个人织成一种平凡,一种相对的异同,有鞭挞,有庇护,修正中形成一个平衡。
可能,在纺织中,个人品行有了偏执的一端,那就该庆幸,我们没被织成一种条理,一种色彩。
至人无己的境界我们真的有必要追求吗?那是极渴望孤独与高贵笼于一身的唯权者的畸形梦想。
他正被织成一种纱线首肯的最得意的悲剧。
人生的纱线(68)钱钟书先生认为《伊索寓言》现代儿童读不得。
“它把原来单纯的小孩教得愈加幼稚了。
”不由地钦佩先生之明。
《伊索寓言》教育孩子善恶均有果报,是非的分别公平清楚,世界永远处于纯粹的绝对善恶之中。
长辈也总希望用真善美的庇护来使孩子能够“快乐”成长。
然而,妄图以此掩盖社会的真实性,一味灌输真善美,忽略假恶丑,缺少对过失的鞭挞,其实是极其片面的。
正如默存所言:“到底给小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
”由此可见,善与恶相互交织,妄图用绝对的善掩盖恶行,注定是痴人说梦。
先生之语至今仍掷地有声,只是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理论却与之大相径庭。
为了回归人文,为了宣扬真善美的价值观,鲁迅、闻一多、曹禺被纷纷请下神坛,戴望舒、朱自清、徐志摩陆续上场。
不可否认,善行的庇护使我们走向光亮。
然而,若因此而一叶障目,忽视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羁绊,掩盖了历史的过失,这注定行而不远。
正如巴金在晚年呕心沥血写下了《随想录》,放弃了对善行的回首,还是冷静下来,用冷峻深邃的笔调反思了曾经那个狂热的年代。
或是用平实抒情的笔法完成了《小狗包弟》,用浅显的语言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虽是对过失的鞭挞,然而更彰其不朽。
虽与善行无关,却更深切感人。
同时是经历过热血年代的季羡林老先生,用学者的理性笔调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没有愤怒,没有急躁,只有悠然的回想与总结。
这虽不似巴金般深刻的反思,远比沉湎于一种对过失的叹惋。
大师已矣,风范永存。
对过失的直面反思,远比沉湎于善行的庇护走得更远。
善行的庇护如同一味慢性毒药,看似无害有益,也许会制约未来的发展。
而我们,若只一味浮于真善美的表面,只用一根由善交错织成的纱线,注定是易断的。
唯有用善恶相互交错织成的布,才能绣出最美的自己。
人生的纱线(68)“老人跌倒了究竟该不该去扶?”这样的话题一度被大家谈论。
由此,又衍生了对人心的思考,对人性的判断。
莫急,莫慌,莫责。
生活如此,需要的只是多一点道德,多一点良心。
莎翁对人生纱线的善恶交织给予了肯定的态度,重要的也只是看善恶的天平如何倾斜罢了。
我们需要恶言恶行的警示,当然,更需要善言善行的激励。
回到开头,对于扶老人事件,有蒙冤也有热血。
相较而言,背后的“你怎么敢扶”这种问题便显得讽刺了。
做好事给予人信心,愿意让受恩者相信世界充满爱,也能让施恩者花精力去播撒自己的余热。
如若不然,眼前的生活就真的暗淡无光了。
如果小悦悦没有碰到拾荒老人,就这样暴尸街头,等待母亲,那又将是怎样地悲惨和绝望?万幸,老人给予我们一丝生之光亮来照亮社会的灯塔,可随后而至的“假好心”又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次次触碰人性的道德底线,实在令人扼腕!生活美好,是因为有绚丽点缀人生的纺布,有真善美缠于思线之上。
那名叫做丁大卫的外国人,能比一般中国人更爱中国,拿着八百元的工资,用加薪都拒收的固执在中国贫困地区施教。
这样的美丽,当然能让黑暗就此停止,让光明无限放大,能够让我们感叹,这块布,漂亮!邪不压正。
我们要用美的道德和善良作紫外线,杀死那些罪恶,以此为例,坚决抵制罪恶再次发生!以此来继续美丽纱布的织造之路。
相关部门的打假工作值得我们配合,莫怕,曝光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受益的是世人。
假酒,假鸡蛋,假奶,还有巫婆的毒苹果,公道自在人心!坠机,沉船,撞毁的列车,是呼唤进步的迅急号角!这些也告诉我们,停止不前,没有创新,布就不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人生如布,有璀璨完整的,有灰暗破碎的。
前者,保存于世纪博物馆,供人欣赏和效仿;后者,同样存于博物馆,供人审视和鞭挞。
多用名叫“善”的纱线织就自己,多用名叫“恶”的布警醒自己。
拥有道德拥有善良的布,怎忍心用污浊沾上,脏了她?人生的纱线(68)如何辨别高仿真的假花与鲜花?你只需看它是否有枯黄的枝叶或是垂败的叶片,虫蛀的小孔。
因为鲜花才会有这些,它很美,在金色的阳光与尘埃中,如此从容不迫地一并展示着自己的缺点。
正因为这样,黑暗愈是深邃无望,光明才愈显弥足珍贵;人性中的美与真诚愈是让人们热爱与想往,丑陋与鄙夷才愈让我们渴望摒弃与憎恶。
钱钟书先生曾叹惜我们的人生,“高尚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可谁又能否认,正是这些高尚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灵魂深处的洁净,辐射出无限的人性的光辉与人的价值?在暗无天日的时代里,真理被无知盗窃,是非被完全颠倒。
在将刘少奇“叛徒”、“工贼”开除出党籍的会议上,隆隆的掌声中,一位名为刘敏的女性在手中默默地攥紧了一张反对票;在捷帕尔纳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苏联文学院主席信心满满地宣布全票通过开除他的演讲上,一位女作家大声呐喊:“为什么是全票通过?我就反对!”这是怎样的孤独与承受,这些瞬间又蕴含了多少生命的力度。
正如莎翁所说,人生乃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
在我们平白无奇的一生中,既有追求的喜悦在事前铺垫,亦有失去的惆怅在事后铺张,但这些得与失,小善抑或小恶都将随风而逝,我们真正活过的瞬间,人生的纱线上那根耀眼闪光的金线,将会是我们直视自己内心的选择与反抗,是一张反对票,一次坦白的救赎,或一次振臂高呼:“我反对!”我们的一生中不可能全无污点,就像鲜花有蛀虫般正常而又真实。
然而如今的人们却更愿意将自己人生的纱线都造成同一个模样,现代人奉行着“中庸”,把“枪打出头鸟”视为人生的警言,他们拒绝对盗窃自己名义的强权反抗,甘心沉溺在对物质的追求和瞬间的满足和存在感中,成了法兰克福理论中的“单面人”。
他们尽量减少纱线中纺织进的“错”,却也同时不再能辨别“对”。
追着蝇头小利奔跑却一路落下了对人性美的渴望。
当我们如此活过一生,看着自己亲自纺出的“人生的纱线”,该怎么确定自己活过?而只有“叛逆的猛士”,洞见了一切废墟与荒坟,深知一切深痛与悲哀,直视淤积的凝血,看见已死、方生、将生、未生,敢于活出自己选择的人,才有一匹精彩的纱线。
人生的纱线(65)织布时忌用一种颜色一纺到底,否则,少了色彩斑斓,便总显得美中不足。
人生大抵也如此。
丰富多彩的人生,往往是犯过错成过功,尝过酸也品过甜。
善恶交叠的真实,才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纺布时,暗色的线是不可或缺的。
那暗色的纱线,便是我们的过失。
莫要小看这灰暗,正是它的存在,让布匹厚重而不轻佻。
人生不也是在不停地犯错中积累经验,才变得稳重吗?由此观之,那几缕锦绣之纱更是至关重要:只有成功的点缀,才会让整个人生熠熠生辉。
身兼两种纱线的布匹,往往是绚丽多姿。
同样,踩着过失走向善行的人生,也注定精彩绝伦。
周通少时,欺霸乡里,人称其三害之一。
后来他幡然悔悟,除二害助乡里。
并从戎报国,建立功勋。
后人谈论起周通时,自然得提及他少时的无知蛮横,但这反而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
正如英国谚语所言:正是泥足,才让高贵的人更显高贵。
这儿的“泥足”,便是弱点、过失之意。
然而,人生的价值终究得从成功中体现。
一人若一生尽是过失,毫无可取之处,那么他的人生也注定如黑布一块,毫无亮点。
泯灭尘世的人随处可见。
他们不懂得用过失为自己积累经验,最终对人生绝望,平庸一世。
织好人生的纱布,也不尽然如此简单,并非只求色彩的绚丽。
我平生便轻视一人,那边是西方科学巨匠,牛顿。
牛顿的光鲜功绩随处可闻。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这位巨匠,竟将后半辈子,投身于神学的研究。
这无异于自断机杼。
由是观之,纺好人生的纱线,经营好人生,还得有始有终,因为人生是没有重新开始一辈子的机会的。
还有一类人,也叫人不齿。
他们的人生可圈可点,光鲜亮丽,却羞于将黑暗之处示于人前。
翻开正史,只见其璀璨光芒,便如一件金缕纱衣,叫人厌倦。
这些人无疑是不懂人生的真谛在于完整和真实。
并非只有帝王将相如此,寻常人中,行此事者也大有人在,令人担忧。
人生在世,当勇于面对过失,要一力追求价值。
莫惜金缕衣,莫作黒麻布,力争织出自己的云锦绸缎。
人生的纱线(65)古人纺纱,先纵后横或是先横后纵,为的是一丝一缕整齐有致不会使纱线缠绕打结。
人生亦如纱线,善为纵线恶为横线,若丝线之间错落有致,人生便算得上有所得了。
生而为人,行善事亦会有恶举,有成功亦会有失败。
可正如一匹完整的纱,有纵有横才架得起整匹作品。
光看到善或光看到恶,人生都不会完美。
心理学上把人划分为三种,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和中庸。
乐观主义者凡事多看好处益处,虽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可在我看来也易获得一种自得的情感。
而过于悲观虽说实际却也会使人自卑消极。
最适当的应该是中庸。
孔子便将中庸拿来平衡自己学说中礼与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