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梳理
复数的坐标表示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13章 复
数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复数的概念 2、复数相等
1、复平面的概念 2、复数的向量表示 3、复数的模 4、共轭复数
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2.复平面上两点的距离
1、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2、复数的乘方 3.复数的商与积的模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统计估计
实例分析
1、概率估计 2、参数估计
实例分析
沪教版教材知识点梳理-XX年级 重难点
针对性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
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2、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3、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运算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 、平面含义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3 、 三个公理
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系
第14章 空
2、异面直线及其所成角
间直线与平
面
第14章 空 间直线与平
面 1、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系 2、线面角
1、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系
1、函数的运算 2、函数的图像 3、函数运算后定义域的求法
高一
函数的基本性质
1、奇偶性 2、单调性 3、最值
幂函数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指数函数
第4章 幂函 数其运算
第4章 幂函 数、指数函 数和对数函
数
反函数
反函数的概念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性、互异性、无序性 2、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用venn图表达 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 念的作用.
3、通过实例、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等价命题的概念
1、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 2、理解子集与其推出关系
2、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
2、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运算性质.
奇偶性、最值)
3、 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
3、利用指数函数性质比较数的大小
景;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
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具体到一
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1、明确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互
向量的应用
1、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矩阵 第9章 矩阵 和行列式初
步 行列式
算法的概念 第10章 算
法初步
程序框图
1、矩阵的概念 2、矩阵的运算
1、二阶行列式 2、三阶行列式
1、算法概念 2、算法的特点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 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1、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 其作用 2、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理解不等式证明的三种方法
1、通过实例讲解命题的概念 2、利用关系图缕清四种命题及其相互之间 的关系 3、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真假性的关系 1、明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 概念 2、从逻辑推理关系来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 论之间的关系 3、从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上来区分命题 的1、条通件过与具结体论情之况间,的感关受系不等关系的广泛 性,理解不等式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与 价值。 2、通过实例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 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 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元二次不等 式的解法讲解 2、结合数轴理解区间的表示 3、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的相关知识点 4、整理一元二次方程含参问题的解题技 巧,并进行专题训练 1、明确分式不等式的形式,理解其解题思 路 2、含参不等式处理时,适当时候要注意分 类讨论 3、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绝对值不等式 的解题方法 1、通过具体情况,感受不等关系的广泛 性,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 意义与价值。 2、通过实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并能 利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 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 力) 1、通过实例理解不等式证明的三种方法, 并了解其各种方法的特点 2、在选择基本不等式的方法时要注意其各 自的特点 3、在练习中掌握不等式证明的三种方法
1. 理解不等式基本的性质 2、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证明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理解区间的表示方法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一元二次方程含参问题
1、掌握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处理含参问题 2、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认识、掌握基本不等式,并会进行简单应用 2、基本不等式的探索、证明、几何意义
第2章 不等
式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1、分式不等式 2、含绝对值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1、基本不等式及其变形 2、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
不等式的证明
1、比较法 2、分析法 3、综合法
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2、具体函数的定义域 3、函数值的求法
函数关系的建立
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3章 函数 的基本性质 函数的运算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简单的指数方程 2、简单的对数方程
任意角的三角比
1、任意角 2、弧度的定义及其与角度制 的转换 3、任意角的三角比 4、扇形的面积公式 5、三角函数线
第5章 三角 比 三角恒等式
1、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 公式 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 和正切 3、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 弦和正切
1、复习弧度制相关知识点,通过例题及练 习加深理解和掌握。 2、从任意角的表示出发,掌握与角终边相 同的角的集合,回顾集合的相关知识点 3、从弧度制的定义出发,明确弧度制与角 度制的换算公式,并将其与实数联系起来 4、通过实际练习,掌握弧长公式和扇形面 积公式,体会到弧度的含义
数列
第7章 数列 与数学归纳
法 数学归纳法
1.数列的有关概念数列、通项 公式、递推公式 2、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 性质及其1前n项和 3、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 性质及其1前n项和
1、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3、归纳-猜想-论证
数列的极限
1、数列的极限 2、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1、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 标表示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3、平面向量的模 4、中点坐标公式
向量的数量积
第8章 平面 向量的坐标
表示
1、向量的夹角 2、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 义 3、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4、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 示
第8章 平面 向量的坐标
表示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1、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2.向量的线性运算
第16章 排 列组合和二
项式定理 计数原理II--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的概念和使用
组合
1、组合定义 2、组合数 3、组合数公式
二项式原理
古典概型 第17章 概 率论初步
频率与概率
总体和样本
抽样技术 第18章 基 本统计方法
1、二项展开公式 2、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3、项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 4、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1、将简单函数进行运算后得到复杂函数, 表示复杂函数有简单函数构成 2、函数和差和乘除后期定义域取值方法不 一样,要注意分析理解 3、通过简单练习掌握其定义域的求法
1、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及其判定 2、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及其判定 3、函数最值的含义及其求法
1、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 (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 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 认识. 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 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 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 掌握用 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3、通过图像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 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 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
1、幂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 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最值)
2、利用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体会
2、幂函数图像特点
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
3、通过简单练习加深对幂函数性质的理解
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比较输的大小,并
总结其规律
1、指数函数的定义
2、二面角
多面体
1、多面体的概念 2、多面体的直观图
第15章 简 单几何体
旋转体
圆柱、圆锥、球的概念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 面距离
1、几何体的表面积 2、几何体的体积 3、球面距离
技术原理1--乘法原理
乘法原理的概念和使用
排列
第16章 排 列组合和二
项式定理
1、排列定义 2、排列数 3、排列数公式
解斜三角形
1、正弦定理 2、余弦定理 3、三角形面积公式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6章 三角 函数
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 像与性质 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函数y=Asin(wx+ω)的图 像与性质
第6章 三角 函数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 1、反三角函数
程
2、最简三角方程
1、双曲线的定义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双曲线的性质(对称性、 顶点、渐近线、长半轴、短 半轴、范围、离心率等等) 2、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的性质(对称性、 顶点、范围、离心率等等) 2、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