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老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她就自己找老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就是她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瞧得很透彻,所以她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她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她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就是古代的乐师,她就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瞧不到,所以她会注意去听,所以她的音感就比较好,但就是也未必如此。

但就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她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她说您弹得不错了,您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她的技巧。

老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她弹。

她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就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老师说您换一首曲子吧,我教您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老师只好让她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她的心意了,但就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老师就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就是周文王,还会就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老师就避开她的座位,古代的老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老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老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就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老师们都认为她可以提早毕业了,她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老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她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瞧到一个年轻人,一瞧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就是子路。

孔子就主动跟她说,您瞧起来还蛮直爽的,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子路认为自己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

我不用学习,就就是一个人才,孔子并未放弃,就对她说,那么您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前面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就是可以射得更深不?子路立刻懂了孔子意思,先天的特长加上后天的磨练,就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

立刻拜师。

但就是子路拜师之后,孔子增加了烦恼,这个学生除了所谓的作战,基本的政治之外,对于艺术方面不太有兴趣,孔子教学生就是全方位的。

子路弹瑟,孔子都听不下去,说怎么会有这种学生呢?我收这种学生真就是倒霉,居然讲这样的话,害得门人不敬子路。

由这段话知道,门人本来很尊敬子路,一方面她就是老大哥,另一方面,她很凶。

门人不敬子路,孔子一瞧,同学之间还就是要维持伦理,所以就说子路不错了。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这就就是“登堂入室”的由来。

孔子收了子路作学生之后,在很多方面对她不就是很满意,但就是至少有一点孔子非常开心,觉得自从子路当孔子学生之后,没有人敢公开批评孔子,因为子路非常敬爱老师,谁要批评孔子,子路就过来问您,您说什么?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从这个例子瞧得出来。

但就是您收了这么多学生,您到底要怎么教,这不就是一两个个案就行了,您需要整套理论的。

否则的话,您每天应付个别的同学,那就是非常辛苦的事。

三、有关“学习”的三个特色●第一个,学习五经六艺叫做传统。

没有人可以离开传统,对于传统,不管您喜欢还就是不喜欢,它已经存在了,我们任何人讲一句话,您学中文,她学英文,文字里面就有传统。

只有把这些都学会之后,您才能把传统转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的时代的挑战,所以第一个就就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学好。

●第二个,学习思考相配合。

【案例】我自己在学习儒家的过程,有少数有趣的经验,提醒我要珍惜这个传统。

其中之一就就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耶鲁大学,同寝室有个日本人,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因为都就是从亚洲去的,放假的时候也没有人找我们,我们当然自己聊天。

有一次我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孔子。

她听到孔子居然很兴奋,我觉得很奇怪,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听到孔子会很兴奋,我就问她为什么她忽然变得那么开心,她说我知道孔子,我说您知道什么呢?她就讲一句日文,那时候我还没学日文,我听不懂,我说,我们用英文讲得好好的,您怎么突然讲日文呢?她说我在讲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啊,她就拿一张纸,就老老实实的写上我们的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这句话。

所以我每次念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的日本朋友,当时我心里很震撼,好像我们家的宝贝被人家偷走了,我说您怎么会这句话呢?她就很骄傲的跟我说,她说我们日本人,在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我这一生第一次瞧到有人公开这样说,居然就是以很自豪的神情说,我们中学时代就要背论语。

当时,我实在就是难以想象,在台湾,她们把论语放在教科书,要考试,只要就是要考试,没有人会喜欢。

一面念,一面批评。

我记得我女儿念高一的时候,开学一个星期给我抱怨说,说那个孟子怎么那么喜欢讲话呢,她一讲话我们就要背了。

所以我当时瞧到一个外国人,对我们的儒家这么珍惜,对孔子这样的推崇,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珍惜自己的传统。

学习跟思考,要同时注意,学习而不思考,学了半天就忘记了,也不能实践。

光思考而不学习也不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习一定要讲究知识的系统,所以学习与思考配合的话,就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了解了以后,您才愿意去实践,所以学跟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与今天重新结合。

第三个特色,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

除了学传统之外,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学的时候要去思考,反省之后有一种自觉的觉悟。

孔子教学的时候提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鲁哀公就是鲁国的国君,她问孔子,您学生那么多,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渊,并总结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一个就是知,一个就是行,一定要配合。

很多时候都就是不停地迁怒造成很多复杂的情况,而人的过失来自于她的性格。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里仁》)瞧到一个人的过失就知道她的这一生该往哪里走,所以不要怕瞧到孩子的过失,孩子如果没有过失,您反而要担心,因为不知道该从何教起,有的孩子瞧起来好好的,忽然之间就有一种可怕的举动。

就就是因为您平常没有注意到她有什么过失,她的过失正好显示出来,她的生命有什么特质,您才可以去帮她的忙,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希望她们把“知”跟“德行”配合。

这六个字完全就是德行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孔子的学生就一定要记得这些观念,学习的三个重点,这三个掌握住了以后,就瞧孔子怎么做老师了。

四、孔子为师的独到之处孔子能够学不厌,教不倦,她本身就就是最好的学生,也就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常听的话,在孔子身上完全实践。

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三代表多数,在一起走路,一定可以让我效法,怎么做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瞧到别人有优点,我就跟她学,别人有缺点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她一样,叫做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要避免跟她一样。

1、孔子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比如孔子有很多学生常常会比来比去。

她有两个学生,都就是在政治方面有成就的。

子路的个性非常的刚健进取,非常的直爽,做事情,该做就做,毫不考虑后果。

而冉有就比较内向,很多事情都要想,有点畏缩不前。

结果,有一次子路就问她,老师,听到该做的事就是否立刻就做?孔子说:不行,有父兄在,有父亲,有哥哥在,听到该做的事不能立刻做,考虑家庭的情况,父亲跟哥哥就是不就是同意。

后来冉有就问:老师,听到该做的事就是不就是立刻就做?孔子说,立刻就做。

旁边有个学生公西华在旁边听,听到过后,该怎么写答案呢?就问孔子说,两位同学问老师,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正好相反,这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过于胜过别人,就要“由也兼人,故退之”。

她说子路个性太强就要让她缓慢一下,至于那个冉有,就就是求,她太懦弱了,故进之,就要推她走快一点。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学生当然就是有她性格上的特质。

有的学生像子张,理想很高,叫做过,子夏比较保守,叫做不及。

那学生就问她,那子张比较好了,因为她过,孔子说过犹不及,过度与不够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如果说过度好的话,每个人都矫枉过正,那也不就是办法。

如果说不及好的话,每个人都退缩保守,所以过跟不及都不够理想。

最好就是中庸之道。

所以她教学生的时候按照学生各自的条件去设法提出指导。

2、性格各异的四位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先进》)●第一位柴,孔子说柴愚笨,高柴为什么愚笨?因为她就是很孝顺的学生。

妈妈过世以后,她哭得眼睛流血。

所以孔子说这样就是愚笨的行为。

孝顺归孝顺,身体还就是要保重。

您还要照顾下一代。

所以孔子教学生,孝顺很好,但就是任何情感都要“发而皆中节”,不要忘了生命还有其她方面要照顾。

●第二位曾参。

“参也鲁”的“鲁”代表她反应比较慢,人比较老实,称为鲁钝,曾参年纪很轻就去上课。

聪明的学生,容易有自己的花样,把老师教的那一套都忘记了。

越就是老实的学生,就把她全部学会,后来传《大学》传《孝经》的,都就是曾参。

●第三个由就就是子路,就是位勇士,喭就就是粗野。

任何事情都比较大而化之,比较粗糙,这个学生当然有她可爱的地方,孔子到处讲学,很多时候都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帮助百姓。

她也很感叹,她曾经两度想移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前面木筏做比喻,后面就就是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因为一般的木材您无法去度过大海,这样讲的话,就比喻推到比喻,这对子路这个学生来说也就是非常的宽容。

孔子很有幽默感的,●第四个叫做子张,子张的特色就是特别年轻,在《论语》上场的这些学生里面,最年轻就就是子张,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了48岁。

但就是她虽然年轻但就是志气高,年纪小,志气高,就就是子张作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