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孝是为人之本。
“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
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
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
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
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
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
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
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
他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
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
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
要尊重,这就是“悌”,就是“兄友弟恭”,它也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
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
孔子对孝悌之道有详细的论述。
关于“孝”的要点:一是“能养”。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能养就是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二是要“敬”。
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
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
三是要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
”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
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
四是要“几谏”。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个“几”字是轻微、委婉的意思。
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为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
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
五是要无违于礼。
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
”他的学生樊迟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
孔子教人是很讲针对性的,孟懿子这个人不能遵从他父亲贤而好礼之教,不听他父亲的话,所以孔子针对他讲得“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教诲,这是孔子就具体情况所做的回答。
但是就普遍的事理而言,孔子强调的是无违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是不应当顺从的,而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
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这才算是真正的孝。
六是要“尊亲。
”《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
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你在外面干了坏事,让人家指责你的父母,这是绝对不应当的。
再其次才是能养活父母。
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以上各点是充满人性色彩,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伦理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孝悌之道中被附加上去的糟粕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思想基础,被附加上去一些维护
专制统治的政治内容,甚至成为了法律。
例如所谓“不孝罪”,就属于“大逆不道”,可以动用各种刑法直至死刑。
只要认为你犯了“不孝罪”,父亲可以处死儿子,一个家族,一个宗族可以动用各种刑罚去处死。
再如,子女和后辈对于父母、长辈必须绝对地服从,包括对于子女的婚姻问题,对于子女财产的支配权,甚而至于“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此等等,这样一些由专制集权制度附加上去的糟粕,是必须予以剔除的。
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孝悌之道。
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把孝道一概斥之为封建余孽,影响所极,在长幼关系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当前尤其需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正情感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
从2008年起,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其中蕴含着我们民族尊重历史、孝敬父母和祖先的深刻文化内涵。
确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孝悌之道。
首先,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地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的家庭。
这是我们社会和谐的细胞,最基础的单位。
在全社会,
要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新风尚。
其次,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作为父母应该摒弃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观念,既要关心子女,为他们当好参谋,又要尊重他们的婚姻自由,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应该处理好。
第三,在养老的问题上,突出强调子女和晚辈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孝道,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子女不但要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而且应该在精神上去尊重、体贴、关爱父母,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