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目录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基中的相关概念1.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2.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程3.信息素养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及学习动机现状1.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2.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的现状三、动机理论1.国内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2.凯勒的ACRS模型和自我价值论四、CRACS(认知cognition、需求requirement、态度attitude、信心confidence、满意感satisfaction)模型一、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的相关概念1.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本质上是一种记录数字、运算数字,并给出数字结果的机器。
然而今天的计算就仅能记录数字和运算数字,而且还能处理数字以外的信息。
计算机课则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简单的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信息处理能力在不断增强,正朝着并行、智能、高速处理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心,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 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信息技术的定义很多,但是无论是那种定义,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一样的。
“凡是能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反之“凡是不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不是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和决策水平。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现今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定义:“作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美国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的Big6系统方案。
国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李克东教授提出的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点: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②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批判能力;③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并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李义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部分组成。
(导论122)虽然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但是无论是那种定义,信息素养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及学习动机现状⒈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发展而来,至今已经经历了5次变革,2000年在我国才正式改名为“信息技术课”。
目前,国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网上用“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2175篇文献。
这些文献中,对信息技术科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的研究居多,其次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发展,最少的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经历了由“文化论”到“工具论”的演变,信息技术课程也已变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国有三种课程形式:第一,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学习;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教学和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种形式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习阶段。
对我国的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⒉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的现状现阶段,国外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的研究就相当少了,而且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鉴于国外,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虽然如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大家都还是非常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
在国内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使用创设情境等方式,利用演示、游戏、小组协作、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通过展示成果、游戏导入、任务驱动等激发学生的激发学习动机。
在陈传峰教授的《微格教学》一书中就提到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有5分钟时间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这本书中还将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国内的教育者,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者非常重视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却甚少,甚至有的激发策略的策略、方法还起到相反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学习。
有的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游戏、网上冲浪等驱动学生学习,但这往往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游戏和聊天,而忘记学习,甚至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游戏娱乐课。
而且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表面的理论分析,真正在实践层次上研究却是相当少。
教师使用的激发策略和方法也都是自己或前辈的教学经验,而且只在部分教师中流传和使用,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策略和学习动机激发理论。
通过对四川省平昌中学4个班2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的188份问卷分析可以发现,42.55%的学生不喜欢现在的教师的授课方式——教授型;64.89%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实践操作;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
然而讲授型授课方式却是现在大多数中学的主要上课方式,理论知识仍然占上课内容的80%。
学生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喜欢上课的内容,那么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不愿意学习。
从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
第一,父母不理解信息技术,认为那就是上网,不支持学生学习;第二,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甚至有的老师还说:“只要学好语数英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就可以,其他的都可以不学。
”第三,学习环境影响大;很多学校一个班级人数非常多,多达100多人,上课时不能做到一人一台计算机,甚至连投影仪也没有,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四,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机课,且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玩游戏(农场、偷菜)。
平昌中学31%的学生计算机水平非常低,可以说是不会使用计算机,只有78%的学生对windows系统有所了解,了解办公软件的只有9%;还有61%只是知道上网聊天,看视频,玩qq游戏,会搜索资料的只有41%;57%的学生只是在学校机房上网,一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不到2个小时;他们84%有自己的qq,可是只有55%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虽然89%的学生认为有学信息技术的必要,但是只有32%的家长赞同学生学习计算机,学校老师也只有32%要求学好信息技术;38.95%的学生上课听课不超过10分钟,57%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家长、学校不支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不高,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学习信息技术,认为其学无所用;教室上课没有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甚至没有了学习动机。
三、动机理论⒈国内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面对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动机不高的问题,中外学者都对学习动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其中最著名的有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得成就动机理论、凯勒的ACRS模型、马丁.V.科温顿(MartinV.Covington)的自我价值论。
而我国对学习动机的研究,还没有完全自己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对上面这三种动机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2.凯勒的ACRS模型和自我价值论ACRS模型是约翰·凯勒john M.Keller于1983年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来描述:凯勒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模式凯勒的ACRS学习动机激发模式将引起学生注意,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然后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信心;最后是获得成就,利用成就感再次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ACRS模型主要是从教师激发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国内的学者很多对ACRS模型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很多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游戏激趣法、合作激趣法、竞赛激趣法、情境激趣法、动手操作激趣法、自主探究激趣法等等,这些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有的方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学习。
游戏激趣法学习中,很多的学生是忘我的游戏,而忘记学习;合作激趣法、竞赛激趣法学习中,学习任务往往是由那么一两个人完成,其他人根本就不会去学习;动手操作激趣法学习中,学生完全在动手操作做自己的事情(如玩游戏,看视频、娱乐),要不是有老师在教室指导,根本就没有人学习……凯勒的ACRS模型教学适合西方的小班级教学,一个班人数不多,只有20—30人;教师可以随时对班上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提供学习帮助;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能进行多媒体教学。
而这样的学习环境在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是不可能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学生数量也就相对较多。
现在,在大部分地区的中学,一个班级里面由80—100个学生,而学校的机房只有不到100台性能非常低的计算机,再算上损坏的计算机,大概只有70—80台计算机;教室里的理论课仍然是以黑板板书为主,不能进行多媒体教学。
凯勒的ACRS模型从客观方面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办法,但是这对国内的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所起到作用不大;他不适合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中学教学,它没有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价值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丁.V.科温顿1984年提出的,他从自我需要方面对学校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学习动机问做出了恰当的理论解释。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学生在学校女里追求良好的成绩,是他渴望从学习中提升自我价值,这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种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