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最大值。
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 、地幔2900km 、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平行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常见天气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雨区域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气压状况运动方向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南亚地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大陆东岸35到55度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自己标出写出五代的名称 和分界线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内力作用能量来源:放射元素衰变。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最主要)、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风化(岩石的破碎、根劈作用)、侵蚀(V 和U 型河流、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和冰斗、黄土高原现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搬运、堆积(新月型沙丘、黄土高原、三角洲平原、河漫彈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沙滩、冰期平原) 地质构造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侵蚀后背斜 向上供起 中间老,两侧新 山岭 山谷(顶部张力破碎,被侵蚀 向斜 向下弯曲中间新,两侧老谷地山岭(轴部受到挤压坚实不易侵蚀)断层地壳运动压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石发生破碎发生位移华山、泰山、庐山 (上升) 汾河、渭河谷底 (下降)岩石圈: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而不是地壳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公路或铁路)线路的分布(河谷)、延伸方向(弯曲)聚落的分布:越往河流下游城市越密集。
原因:地形平坦利于基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的六个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光合作用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平衡功能:二氧化碳的吸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布规律 产生基础水平方向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垂直方向垂直地域分异水热河流地貌类型 上游 中游 下游侵蚀地貌 V (溯源、下蚀) 弯曲(侧蚀为主) U (侧蚀)堆积地貌 洪积冲击平原 凹岸侵蚀,岸堆积凸 河漫滩平原 河口三角洲看此图要求:结合洋流图、气候类型图、和自然带,能准确的说出图中的地理信息。
画出图二中的七个气压低和六个风带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1.决定性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其他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 构成指标和类型:①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类型: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迅速。
(发展中国家)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缓慢。
(发达国家)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①二战前,伴随地理大发现,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②二战后,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人口迁移特点: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地区成立到80年代计划经济有计划、有组织东北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自发,数量大农村到城市,内地沿海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①正相关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②反相关因素: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二.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估计值不确定。
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功能分区:①住宅区: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位置:市中心、干道两侧或街角路口。
形状:点状、条状。
特殊形式:CBD中心商务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工业区:运输量大→寻求交通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⑴经济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②交通便捷程度⑵社会因素⑶历史因素⑷行政因素:如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多是先建基础设施后招商引资。
付租水平:商业区变化最急剧,工业区变化最和缓。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等级划分标准:①超级大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②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③大城市:人口50~100万④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⑤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⑥城镇型居民点: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彼此间间隔越大城市发展的条件:地形、资源、交通。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衡量城市化高低标准)。
城市化发展特点: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起步早3.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改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2.过快的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3.建设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通,与自然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①绝对区位:该事物所在的位置,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空间联系,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1.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运输。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二、工业区位的选择谁是老土运动员水市场劳动力土地运输动力原料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一、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关系2、工业集聚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优点: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2、德国鲁尔工业区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