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松针褐斑病

松针褐斑病

各种试验证明,种子不能携带病菌。 在我国没有引种国外松的地区也发现有
黑松感病的。(南京、江西) 马尾松上也有病斑。
证明病菌是我国原有的
侵染循环:
越冬:病菌在病斑上以菌丝或孢子越冬; 传播:雨水稀释后,风传播。水流也可
传播,种子不能带菌,但苗木可带菌。 侵入:气孔侵入,潜育期18天,生长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害防治:
美国病害防治方法(火烧、喷药)。 我国:
据病害流行区的划分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主要流行区:种植抗病品种。 2、偶然流行区:在苗木上山时用内吸性杀菌剂 (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根系蘸浆处理。 3、无害区:可不采取任何措施,也不必进行 检疫。
谢谢!
症状:
新叶
老叶
整个树形
和落针病、松赤枯病的区别:
黄斑:
病菌:
Scirrhia acicola 松针座腔菌 (仅在美国北部发现) Lecanosticta acicola 松针座盘孢 中国菌株同美国菌株无差别; 桐棉松菌株差别较大。
病菌的来源问题:
中国菌株同美国菌株无差别;桐棉松菌 株差别较大。
松针褐斑病
Scirrhia acicola Lecanosticta acicola
在我国的危害
1978年首 次在福建发 现
大片国外松 幼林枯死
在我国主要 危害湿地松、 火炬松和黑 松;马尾松 高度抗病
在美国:
在南方主要危害丛 草期的长叶松;
在北方重要危害作 圣诞树的欧洲赤松;
湿地松、火炬松几 乎不受害。
节多次侵染。
发病规律:
苗期和幼树病重: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高大, 病害渐轻。
温度、湿度高病害重: 根据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指标综 合分析,把该病害在我国的流行分为3个区域: 1、主要流行区:可导致5年生以下幼林毁灭。 2、偶然流行区:可使部分植株枯死,在部分 年份和局部地区可造成小面积林分死亡。 3、无害区:可发病,但不能使植株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