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答之念

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答之念

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答之念一、何谓感恩1、从动物的行为来体验一提起亲情,人们马上会想起自己享受的天伦之乐,很少有人会联想到不会说话的动物之间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这份情,有时也会使自诩重感情的人们为之触动……(1)羊羔跪乳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讲:“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2)马恋其母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

惟道逢白马,必立而注视。

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

后与原主人谈及,原主曰,此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是马也,有人心焉。

”(3)犬埋母骨清人王言编撰的《圣师录》中说:“淮安城中民家有母犬,烹而食之。

其三子犬各衔母骨,抱土埋之,伏地悲鸣不绝。

里人见而异之,共传为孝犬云。

”(4)慈乌反哺宋人何梦桂有《观慈乌反哺》诗:“有鸟有鸟名慈乌,群儿哑哑争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本草纲目·禽·慈乌》载:“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上述四个故事的插图都选自《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缘起于一九二七年,全套六册。

由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作画,弘一法师(第一、二集)、叶恭绰(第三集)、朱幼兰(第四、六集)、虞愚(第五集)书写文字,前后相继创作时间长达46年。

在佛教界、文艺界和广大普通读者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它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2、从古人的孝道来感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封建道德所宣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

“二十四孝”的编者,据说是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县的郭居敬。

他曾选辑虞舜以下24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用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

二十四孝故事编定成书之后,在我国流传数百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对古代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是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的,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和今后都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负米养亲啮指心痛单衣顺母亲尝汤药拾椹养亲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尝粪心忧行佣供母乳姑不怠亲涤溺器弃官寻母卧冰求鲤扇枕温席闻雷泣墓卖身葬父恣蚊饱血埋儿得金(1)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徵。

琅琊人,自幼丧母,继母朱氏,不慈,极尽刁难之事,命护园中奈,落则鞭之。

祥抱树大哭,奈一颗不落。

然祥仍非常孝顺。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双亲终被祥的孝行所感动。

后人用“卧冰求鲤”比喻事亲至孝。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2)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3)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疆。

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江夏黄童,天下无双”。

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4)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诗曰:“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事堪奇。

”3、理性的思考感恩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

我国古语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

感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世界各种文化都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

它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

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感恩: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传统美德由感恩开始:感父母之恩的,是为孝;感手足之恩的,是为悌;感提携之恩的,是为忠;感托付之恩的,是为信……现代美德也同样如此:感老师教育之恩的,是为优秀学生;感自然生养之恩的,是为环保人士;感民授政权之恩的,是为模范干部;感客户惠顾之恩的,是为诚信商人;感祖国护佑之恩的,是为爱国义士;感朋友关爱之恩的,是为同怀知己;感妻儿伴随之恩的,是为模范丈夫……感恩!——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人生路上永远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二、感恩父母有人曾写下这样的感受:10岁时,觉得父亲好高大,好有力量;20岁时,觉得父亲好像不总是对的;30岁时,自己做了父亲,觉得父亲不过如此;40岁时,觉得有些事是否该和老头商量一下;50岁时,觉得父亲当年的话太对了,想问问他,可他已经不在了……1、感受父母之爱孟郊《游子吟》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禧太后在给她母亲祝贺70大寿时感慨:“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里选了几幅图片,我想,其中总有一个场景你会感到似曾相识,总有一个镜头会触动你的心弦。

再看两则动物母亲对子女的爱:(1)首尾就烹《伤心录》载:学士周豫家,尝烹鳝。

见有鞠身向上,以首尾就烹者。

讶而剖之,腹中累累有子。

物类之甘心忍痛,而护惜其子如此。

(2)母犬触柱《广信府志》载:弋阳方家墩吴家,犬生数子,令其仆携溺于河,仆私烹之。

犬蹑仆后,目睹其状,号叫悲酸,以头触柱而死。

(明代广信府所辖范围为现在的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铅山县、横丰县、弋阳县及贵溪县。

)2、感恩父母,从意识到行动2005年的寒假,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2003级的学生们揣着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寒假我为父母做什么?”4.6%—经常在家帮父母干活;18.5%—为父母做事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73.1%—在假期中付诸行动;3.8%—在别人的提醒下为父母做点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看看古人对子女孝敬父母方面是如何倡导的:《弟子规》,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

他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他根据儿童启蒙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自已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这里是“入则孝”这一部分。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

待父母如子女——“孝”的终极答案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太守时,开仓赈灾,广济平民。

被削职还乡时,当地老百姓十里相送,路边哭声不断。

有一个人上前敬了他一杯潍县米酒后,请他留句话给潍县人民以作纪念。

郑板桥稍作沉思后,说:“请你们回去后把老人当孩子待吧!”潍县黎民百姓怀念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一直铭记着他的临别赠言,两百多年来,这个地方尊老敬老之风淳厚深远。

时下,在一些地方,“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还不少。

正如有的老人道:“儿子没有结婚前是妈的儿,结了婚后就成了婆娘的儿”。

在有的家庭中,“老人是佣人,儿子是主人,媳妇是客人,孙子是先人”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传,白居易年老时,其后人也曾不大孝敬他,病了连饭都不送给他吃。

一次,他躺在病榻上看见儿子喂孙子,感慨万千,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

如今儿来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

”儿子儿媳听后为之一震,羞愧得无地自容。

《孝思赋·序》中说:“天地计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又说:“父母之恩,云何可报,慈如河海,孝若涓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