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应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只知受恩,不知感恩。
他们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不懂得感激社会,更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中等专业学生中已不是个例。
因此,对于中等专业的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我的做法是:
一、要坚持于以人为本
可以说,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真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其一,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严格的教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其二、思想政治教学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本质。
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感恩。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懂得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生活中的朋友。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树立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
其三、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对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宽容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
特别那些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和具有不良品行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爱护和帮助。
对学生的爱,可以唤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满足学生精神利益的要求,可以密切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增强感情交流与互动,形成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当我们对学生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要践行于生活实践
思想政治新课程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职业中专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发展。
因此,感恩教育要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化问题入手,把感恩变成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
老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良的消费观,如不顾家庭生活实际而盲目消费;抽烟、喝酒、沉迷上网;用手机等高档消费品;赶时髦、爱与同学攀比、开生日晚会到酒楼请宴等。
同学们列举的这些不良消费观都是属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引起的消费观。
这些“欠着学费买电脑,吃着白菜穿名牌,勒紧腰带挂手机”的同学,根本就没有理解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也没有体验到家庭对待自己的温情。
我们趁热打铁,布置感恩作业。
让学生“算算自
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自己不应该花的钱有多少”、“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
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体悟到父母无私的爱,从而能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望,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不良消费行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强化于活动载体
常言道,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
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促进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要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从而把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习惯,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
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系列化实践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让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义务劳动,植树造林,献爱心,送温暖,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参加农业劳动,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促使学生养成节约粮食,尊重农民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质;指导学生以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站在父母、老师、有恩于自己的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做一些教师家长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受曾经受过的恩情,有利于角色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四、要利用多媒体手段
开发多种教学手段,把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实现师生的互动。
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器材,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多媒体世界中接受熏陶、感染,从而达到强化感恩意识的目的。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对一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典型给予曝光与批评,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或者公益广告,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设计和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
课堂教学中讲一些富有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的故事,结合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播放感恩歌曲,用音乐来引导与感化学生,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他人的服务,感恩一切。
通过这些方法与手段,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涤荡,使他们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知晓处事的哲学,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间的真爱,回归教育之本。
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项迫在眉睫而又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力构建。
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感悟生活,感谢自然,我们将收获一个个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