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一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一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 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 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 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D
16.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 16.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 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
C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防范“外夷”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 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 水排” 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D
A.灌溉 C.耕种
B.制瓷 D.冶铁
3.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重大的经济革命, 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
4.“重农抑商” 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 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 理解错误的是 D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 策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 策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在商鞅变法是提出并促进了秦国经济 的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的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出现了工商皆本 思想,但重农抑商观念仍难以瓦解。故只有D表述错误。 思想,但重农抑商观念仍难以瓦解。故只有D表述错误。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B.商品经济活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 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 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 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 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 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 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 然没有,故排除C 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 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 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 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 跃。
14.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14.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谢灵运在其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 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D )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生产分工明确,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 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 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 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 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15.(宋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15.(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 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 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 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5.图 到图2的变化, 5.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中 B
A.铁力牛耕的出现 A.铁力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由图片可知:耕田从蓄力到人力, 由图片可知:耕田从蓄力到人力,从 复杂到简单, 复杂到简单,反映的是我国古代耕犁 技术走向成熟。 技术走向成熟。A项是图一所反映的 内容, 内容,却不能反映图一到图二这种变 项和D 化;C项和D项虽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 的变化,但是不能直接读图获得信息。 的变化,但是不能直接读图获得信息。
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 ---
1.明代《闽部疏》 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 明代 凡福之紬( 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 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 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 反映明代福建 B
解析: 一人跖( 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 耒而耕,不过十亩” 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 《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 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 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 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 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 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 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 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 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 石。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 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 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 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 出现在汉代。 出现在汉代。
10.西周时“一人跖( 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 西周时 耒而耕, 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 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A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铁农具、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③社会秩序的
8.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 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 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 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 时期应是
A.东汉 A.东汉 C.明朝 C.明朝
D
B.北宋 B.北宋 D.唐朝 D.唐朝
7.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 7.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 汉代形成的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 采购商品, 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 )。D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棉布在中国出现最早在宋代。 棉布在中国出现最早在宋代。
13.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 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 农 11% 11% 地主 23% 23% 佃农 35% 35% 工人 21% 21% 商人 10% 10%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城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D
解析:排除法。 选项“开始”错误; 选项中与材料无关, 解析:排除法。A选项“开始”错误;B选项中与材料无关, 因为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劳动; 因为材料不能体现雇佣劳动;C选项材料只能体现杭城有 区域
9.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9.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 用更普遍。 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A.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B.井田制得以恢复 C.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D.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12.明清数百年来, 12.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 明清数百年来 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 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 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 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 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 侯潮门外酒坛儿,……( 篮儿—竹篮, 侯潮门外酒坛儿,……(注:篮儿—竹篮, 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 。)从中反 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 映出明时期,排除A 本题可用排除法。白瓷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 北宋和明朝时并未能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排除B 北宋和明朝时并未能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排除B项; 火药发明于唐朝,题干所列各项唐朝都已出现, 火药发明于唐朝,题干所列各项唐朝都已出现,故D 项符合题意。 项符合题意。
11.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 11.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 粤等地区是在( 粤等地区是在( C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