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一、一战与报业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 阪每日新闻》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 办报方针,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一战以后,“白虹贯日”事件——日本历史上最大 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 二、二战与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失 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19世纪50年代 《爪哇新闻》 1862 公开发行《官版· 巴达维亚新闻 》——日本最 早的官方译报 上述报纸,都是原样翻译或翻印的,报纸形式、印 刷手段都很落后。除了《官办· 巴达维亚新闻》曾使 用过荷兰人于1849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印 制外,其他“官版”报纸还是沿用过去的木版手工 印刷方式,有的甚至是手抄出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洲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日本有着世界上 技术程度最高、最普及的广播电视网,新加坡、韩国、马来 西亚及西亚等国的广播电视业也较为发达。而一些国家如不 丹至今还没有创办电视。 亚洲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差别很大,但还是有着一 般的规律可循: 首先,大多数国家的广播电台主要实行国有制,由政府部门 控制; 其次,大多数国家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济收入,主要 来自于广告费和收看收听费; 第三,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缺少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 第四,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已慢慢承认广播、电视可作为教育 和培养人才的工具; 第五,电子新闻采集设备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用,新闻现场演 播越来越现代化; 第六,由于高生产费用和生产技术的缺乏,许多国家需要花 高价引进外国进口节目(尤其是电视节目)。




发展新闻学是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的一种要 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发展状况的新闻学理论,形 成于20世纪70年代。 要求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这种不平衡和不平等的 状况,建立起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他们提出,西方新闻界应当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注意从事件发展过程完整地报道事件;注意既报道 突发事件,也报道非突发性新闻;尽力扩大报道面, 全面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二、日报的问世 《横滨每日新闻》: 1870.4 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 上的近代报纸的诞生。 定期发行 采用先进的日文活铅字印刷 “西洋纸”单张印刷 读者群扩展到包括普通市民、 工商业者在内的民众层 《东京日日新闻》: 1872.3 ——东京最早的日报 民间发行 明治政府积极促进报纸和读者的结合。报纸读解会: 就是对报纸上的公报和新闻进行通读和解释。

一、早期的通讯社 东京急报社:1887 六角政太郎创办——日本最早的 通讯社 时事通讯社: 1888 三井财团的益田孝创办 新闻用达会社: 1890 《邮便报知新闻》创办 1892,新闻用达会社与时事通讯社合并,成立帝国 通讯社 电报通讯社:1901 国际通讯社:1914.3 1926.5改组为报纸联合社 简称“联合” 1929.3帝国通讯社破产,“电通”与“联合”并存 1936,日本政府将“电通”和“联合”合并,组成 同盟通讯社
4.《日本经济新闻》:办报方针是:中正公允,以 期实现日本国民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和平民主发 展。 5.《产业经济新闻》:主要反映日本财政界的意见 和主张。 地方性报纸可分为:地区报纸、县报和城镇小报。 日本的新闻杂志一般为报社所办。 五大报系:二战以后,日本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的报业垄断格局的形成。 目前,在五家全国性大报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五 个全国性的垄断集团。
第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一、翻译、翻刻的报纸 大约17世纪时,在江户(今东京)街头出现过类似 报纸的出版物: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 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故被称为“瓦版”。贩卖 者沿街边读边卖,正式名称为“读卖瓦版”。其内 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等。存在时间较长, 被认为是日本报纸的雏形或萌芽状态。 1603,德川家康取得了世袭的“征夷大将军”的称 号,在江户设置了幕府。17世纪开始排斥外国人, 实行长达200年之久的闭关锁国政策。 《荷兰传闻书》——幕府了解海外信息的惟一渠道
第五节 通讯社
二、共同社和时事社 1、共同通讯社:1945.11.1——是日本最大的通讯 社。自称是“代表日本国民的国际性通讯社” 2、时事通讯社:1945 自称是向日本报道世界的动 向,向世界传播日本的声音的国际性通讯社。 股份公司性质、以播发经济新闻为主 1945创办的财团法人无线电通讯社:专门抄收世界 各国的短波广播,编写成新闻向日本的内外新闻机 构、政府机关以及各国驻日外交机构提供。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二、外国人在日本办的报刊 《长崎航讯》:日本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留居日本 的英国人 汉萨德 1861.6.22 《日本先锋》 幕府官员令“洋书调所”翻译这些外文报纸,于是 出现了外文报纸的日译本 由外国人经办的日文报纸。主要有:《海外新闻》、 《万国新闻纸》、《伦敦新闻纸》、《各国新闻纸》 四种。 由此可见,在幕府末年的各类报纸中,占主导地位 的是由外国商人、传教士创办的报纸。数量多,存 在时间长,对后来日本人自己创办报纸产生了重大 影响。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一、日本的新闻改革 首先,废除各项法规,使报业自由发展。 其次,对日本报纸进行管理和审查。 第三,对左派报刊采取清除政策。 1945.9-1952美国军队代表盟国进驻日本期间,试图 按照美国模式,对日本的新闻媒介进行“民主化” 和“非军事化”的改造,日本新闻业则在这一改造 中,逐渐具有了资产阶级民主色彩,进而走上了西 方“新闻自由”的发展道路。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一、发展梗概 日本的广播事业开始于1925年。 1926成立社团法人日本广 播协会(NHK的前身)。广播事业一被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政府指导广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纳粹德国的做法原封 不动地搬到日本。 对海外的广播 日本国会于1950通过“电波三法”:《电波法》、《广播 法》、《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 1951.9 名古屋的中部日本广播和大阪的新日本广播问世, 由此揭开了日本广播事业由独家垄断向多样化经营发展的序 幕。 战后,日本广播协会建立了东京电视台
亚洲报业发展的历史相当悠久,最初的报纸
大多是殖民者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用外 国文字出版的。 《新闻纪要》-- 1615荷兰人在巴达维亚(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创办 亚洲报纸目前的发行量占世界的30%,每千人 占有日报仅32份。报业发展很不平衡,日本 每千人报纸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第二节 “明治维新”至一战期间的报业
一、日本报业史上的第一个新闻法规 《报纸印行条例》 1869年初 ——这是日本历史上 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 其内容大致为: 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 凡官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 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 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 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 东京出版的各报如违反新闻条例,由开成学校向东 京裁判所提出控告,再由东京裁判所进行审判定罪。
亚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通讯社,有的 国家甚至有两个或三个。只有新加坡和马尔代夫等 少数国家没有自己的通讯社。亚洲的通讯社大多数 由国家控制着,或者由国家创办,少数是私营的。 私营的通讯社也都直接或间接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亚洲的新闻教育和培训方兴未艾,大多数国家已在 大学建立了新闻系(院)。本地教科书正越来越通 用,但许多材料仍来自于西方。亚洲各地的新闻教 育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二、报业的飞速发展
50年代中期,《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 卖新闻》三大报的发行量在竞争中交替上升。与此 同时,东京的《日本经济新闻》进入大阪,大阪的 《产业经济新闻》也跨入东京,从而形成五家全国 性大报并驾齐驱的局面。 6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减缓,报业的增长 也较为缓慢,规模趋于稳定。
1、大阪《每日新闻》:大阪
—东京,又一家
跨两地经营的报系。 2、《时事新报》:1882 东京 ,宣称恪守独 立的编辑方针。 3、《万朝报》:1892 东京,以下层民众为 读者对象。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三)杂志的商业化
在报界由政党报纸向商业报纸转变的同时,日本的 杂志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 在日本,报纸和杂志几乎同时出现。 1861至1863年间由“洋书调所”翻刻或手抄的所有 出版物,都可以被看作是日本最早的杂志。 《西洋杂志》:1867 柳河春三 ——是日本近代杂 志的先驱 《日本大家论集》:1887 博文馆的大桥左平

三、政论、政党报纸的出现 日本近代报纸是在明治政府与幕府残余势力 的斗争中作为阶级的舆论机关诞生的。与党 派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急进论” “渐进论” “民权派” “官权派” 自由党 立宪改进党 立宪帝政党 1884后,政党报刊时期告一段落。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一)小报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 面向中下层读者群 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娱乐材料、连载小说等 有文有图,形式活泼 语言通俗,标注假名 版面较小售价低廉 ——日本现代报纸的前身。 《东京假名书新闻》《每日平假名新闻》: 1873年 《读卖新闻》:1874.11.2 居东京各报发行份数之首 《朝日新闻》:1879.1.25 80年代以后,发行量跃居 全国首位。是日本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发展的先驱。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二)商业性报纸的形成 在经历了“政党报纸”的兴衰和“小报”的产生、 演进之后,1886-1887,日本报纸开始走向商业化经 营的道路。 《邮便报知新闻》:第一,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 加强管理和监督,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完成这项工作; 第二,一反常规,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第 三,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汉字加 注假名,刊登连载小说;第四,改进发行方式,要 求地方提前交款订报,东京市内的发行全部改由报 社直接投递。 《朝日新闻》: 1888,打入东京。第一,采用先 进的印刷技术。第二,使用电报传发新闻。第三, 采取多种促销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