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事业史
第七章 日本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 早期报业和近代资本主义报业
“读卖瓦版”:大约17世纪时,在江户(今日本东 京)街头出现类似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新闻 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烧 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 贩卖者沿街边读边卖,正式名称为“读卖瓦版”, 其内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等。读卖瓦版 虽然算不上正式的报纸,但已具有现代报纸的某 些特征,被认为是日本报纸的雏形或萌芽状态。
四是缴纳报费——每月25日之前店主都要到报社,按照专 卖合同约定的数额,以现金方式缴纳读者订阅报纸的费用, 并提取一定的比率作为提成报酬。
第四节 日本的广播电视
一、NHK 从国有的NHK到战后半官方的公营广电机构
二、民营广电
• 思考:比较近现代中日新闻业的发展,你 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二、日本人的心态与报业
1、“他人取向性格” Other Di者采访 路人某问题,得到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 还得考虑考虑,再看看新闻报道才能告诉 你”,因此日本人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度也 较高
2、“趋同排异,追求整合”的社会心理
在自己生活的共同利益集团内部,每个成员 大都不喜欢标新立异,而是尽可能在认知 上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
2)记者俱乐部内部协定(为了保证 采访顺利进行),也被称为“黑板协定”。
3、新闻稿的“无署名”制
• 重要新闻发稿前已经过部门和编辑会议两 次内容整理和取舍; 表面是记者名字被拿 掉实际上是记者的个人色彩和思想被拿掉 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报纸的立场和观点, 最大限度地抹去记者个人的色彩。
• 优点:保护记者免予承担责任;缺点:报 到缺少个人角度,易以千篇一律。
4、报纸的“专卖制度”
• 报社与发行店铺签订专营合同为特定的报 社提供专一的发行服务。(日本报纸发行 93%--专卖;5-6%--零售;0.5%--邮发)
• 优点:可让报社知道大概印刷多少报纸。
• 这一制度有三层内涵:一是专卖制,一家 销售店只卖一家报社的报纸;二是家庭订 阅制度;三是投报到户的递送制度。
一、从官办新闻书到早期日报
• 《荷兰传闻书》 • 《爪哇新闻》 •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自己办的报刊 • 《横滨每日新闻》:1870年4月,日本首家
日报,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 的诞生。
二、从政治报纸到政党报纸
第二节 日本现代报业
一、商业报纸的出现与现代报业的开端 1、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通俗小报的出现 《读卖》、《朝日》
四、日本报纸的几大特点
1、记者俱乐部制度
• 最早是1890年成立“国会记者团”,后来演变为 “记者俱乐部”,设在政府机关
• 定义:为便于对公共机关持续性采访,由采访记 者组成的具有自主性的采访、报道组织——日本 记者协会定义。
• 作用:1、集中采访,统一立场,便于沟通;方便 记者不会漏报新闻;避免媒体抢新闻和抢时间, 可让各报纸同时得到新闻;消息不会被质疑,记 者承担较少责任,因为消息源可靠。
3、传统的“家族意识”和村落的“团队精神” 完整地嫁接到社会各个领域——公司、社 会团体、政府部门、政党
报纸也是一个团队,所以日本报纸习惯于 “不署名”
4、垂直构造的集团与绝对权威的意见领袖
长幼有序,一言九鼎或是人微言轻
三、当代主要报纸和报团 1、五家大报兼有西方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的
特点
2、五家大报在内容上很雷同。
• 报纸专卖店的主要业务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上门送报——专卖店的店员每天三四点钟起来的第一 件工作就是把当地超市等企业委托发送商品广告传单插到 报纸里面,接着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投递报纸。
二是上门征订报纸——专卖店店员每个月都要登门拜访读 者,收取订报费,并征求读者对专卖店服务以及报纸报道 的意见。
三是争取所在地区各种插页传单广告 。
2、媒体被政府控制,信息被垄断;俱乐 部具有排他性;新闻雷同,报纸缺乏独立见解。
• 1993年改革: 允许外国媒体进入记者俱乐部。 俱乐部归俱乐部,记者工作室向外界开放。 俱乐部费用由媒体支付。
2、报道协定制度。
• 报道机关自主制定对某些报道和采访活动 进行限制的协定。
• 两类:1)加盟新闻协会(NSK)的报道机 关;如《有关诱拐报道的协定》、《有关 地震报道的协定》
教材408页 3、原来的政党报纸演化为商业报纸
教材409页
二、一战到二战的日本报业
第三节 当代日本报业
一、日本报业发达的原因 1、竞争激烈带来内容上的高质量 2、历史的因素,民众关心时局,有读报的传
统 3、地理交通因素,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大,
交通工具发达,专卖制度,送报上门 4、教育普及 5、报人的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