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02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全日制)

0802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 全日制)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机械工程(代码:0802 )二级学科名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代码:080201 )二级学科名称:机械电子工程(代码:080202 )二级学科名称:机械设计及理论(代码:080203 )二级学科名称:微机电工程(代码:080205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机械工程学科是广州大学重点发展学科,本学科现有专任指导教师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

79%的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半以上的专职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州市优秀专家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州市优秀教师3人。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项目112项,项目经费3979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总数为19项,总经费1109万元;省部级项目30项,总经费1457万元。

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发表期刊论文145篇(其中SCI/EI论文46篇),授权专利50余件。

现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2个省级示范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校级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与意大利、澳大利亚、澳门等海外大学与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30多人次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①机电控制与智能监测:以装备制造业和工业设备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智能传感与设备维护、安全高效运行为目标,面向核电、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及数控装备,开展多目标运行状态的网络实时监测、原位检测、集成诊断与控制方法研究。

提出了TnPM故障诊断理论体系,利用机电设备运行中的热、声、光、电等特性研发了多种故障诊断和智能监测新方法,成功应用于核电装备和高速铁路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将智能材料和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切削颤振等实时监控,建立了可视化、模块化的关键设备智能监测平台。

②绿色加工与智能制造:运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以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以及绿色装备与基础件核心技术为研究目标,面向轴承等基础件、机器人、高铁、高端智能装备等重大需求,创建干深时域控制的太阳能智能灌溉装备的设计方法和理论,以及基于机械化学强化层减摩织构、富氮水基超精、氮射流硬态切削的可控强化微纳加工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发了干深时域和多相混合的流控的绿色智能生产与制造新工艺、新装备,突破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环保安全、高效增产等工程应用科技难题。

③微机电液工程:以微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为目标,基于压电和逆压电效应的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和微流道研究形成特色。

研究机电液系统能量转化规律,在宏观、介观与微观尺度下研究其相互作用,揭示响应的机电液耦合机制和尺度效应,发展压电驱动技术和磁脉冲加工技术,发现新现象、构建新原理和新结构的器件。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超声电机、压电泵的设计与工程化,在航天、国防、医疗等领域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中有潜在的重要应用。

④特种装备设计及理论:以特种装备创新设计及理论为研究目标,系统地开展复杂工况多物理场仿真与虚拟设计、固体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智能材料与结构设计及多学科优化、装备智能与信息化技术、仿生设计理论、特种装备与仪器开发等研究工作。

研制了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等特种装备,参与完成了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器着陆缓冲性能仿真计算、嫦娥五号月壤钻取机构力学分析等任务,开展了新颖仿生结构和材料优化设计、微纳结构力学机理分析,致力于机械设计的新物理原理研究。

特种装备先导技术在航空航天、极端环境、智能装备等领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目标1.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 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机械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

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3.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

4.可胜任机械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四、培养方式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要求:本学科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二学期(最迟在第三学期)提出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经所在系或科研组组织答辩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要求在中期考核时应有专利受理或者论文发表。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后的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七、课程教学大纲见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八、实践学习规划硕士生的实践活动以教学实践为主,也可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实践活动等,累计时间不少于4周,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60学时。

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由所在学科对其工作效果和态度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硕士生入学前如已担任过大学教学工作,有原单位证明,经指导教师和所在学院批准即可获得实践活动的学分。

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第五学期末进行预答辩;根据培养方案每学期安排3-5次讲座,每次讲座1-2学时。

安排课程设计、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来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对于研究生阅读最新进展,采用小型答辩类型进行考察;对于全日制学生,中期考核要有专利或论文。

九、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努力体现机械专业的前沿方向、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有利于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学位论文的开题在第三学期中段前完成。

开题报告通过后,中期检查在论文开始半年后进行,由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获得指导与帮助。

论文正文的篇幅在2~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格式要求满足《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工程硕士研究生按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后,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至少发表一篇以广州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或申报一件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

要求硕士生所发表的论文至少应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本专业中文核心期刊、或是被EI检索的其他刊物或会议论文,鼓励发表SCI等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经过论文检测、论文评审环节,达到答辩要求的研究生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答辩工作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邀请5-7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至少1-2名外校专家,导师不得作为答辩专家。

答辩委员会在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报告后,进行质疑问辩,最后讨论形成答辩决议,提请学位委员会通过。

(一)答辩申请硕士研究生按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后,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于拟答辩前三周提出答辩申请,经学位办公室或所在学院教务部门初审同意后,填写相关材料。

(二)论文评阅答辩前,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聘请2~3名相关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外单位专家匿名评阅论文。

匿名评审的评阅意见全部返回后,且对论文答辩无异议时方可组织答辩。

(三)论文答辩由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聘请不少于5名相关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至少有1-2人来自于校外。

正、副导师及评阅人不可以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同时确定答辩委员会秘书一人,协助答辩委员会工作。

答辩秘书应是我校正式教师,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答辩要发扬学术民主,以公开方式举行(须保密的除外)。

答辩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应能正确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以及本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问题。

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按评分标准对学位论文予以成绩评定,并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

当"通过"票数超过2/3以上时,方可建议授予工学硕士专业学位。

并报送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四)学位授予学位授予程序按照《广州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人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其中得到出席会议的2/3(含2/3)以上成员同意的申请人,由学院分委员会上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

硕士生通过学位审核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凡参加答辩,但答辩委员会不建议授予学位、同意予以毕业者,通过审核,发给硕士生毕业证书。

凡未通过答辩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以在3个月以后、1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含论文评阅)一次,通过答辩和学位审核者授予学位。

十一、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列出书目或刊物名称,注明作者、出版社等,数目控制在30-35条)1.《工程弹性力学》,李兆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数控加工技术》,张春良,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机械制造自动化》,全燕鸣,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机械制造工程学》,李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5.《先进制造技术》,赵云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数控加工工艺与刀具夹具》,赵建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振动主动控制及应用》,张春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屈梁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王新,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年10.《计算机控制技术第2版》,于海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11.《神经模糊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李国勇,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12.《PID神经网络及其控制系统》,舒怀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13.《人工智能控制》,蔡自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4.《电机与运动控制系统》,杨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5.《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从理论到实践》,李葆文,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年16.《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刘飞,科学出版社,2005年17.《摩擦学原理》,温诗铸,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8.《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陈定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19.《工程中的有限元方法(原书第4版)》,钱德拉佩特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20.《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第三版》,朱伯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21.《机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高立新,科学出版社,2018年22.《机械优化设计方法(第4版)》,陈立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年23.《计算几何—算法设计、分析及应用(第5版)》,周培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24.《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孙家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25.《CAD/CAE/CAM技术与应用》,王定标,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26.《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吴瑞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年27.《机械创新设计》,高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8.《可拓创新方法》,杨春燕,科学出版社,2017年29.《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成思源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30.《机械制造专业英语》,章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1.《Fluent高级应用及实例分析》江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32.《机械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应用》,约翰D.安德森,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33.《数值传热学》,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34.《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陶文铨,科学出版社,2005年35.《传热与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陶文铨,科学出版社,2009年36. 《机械动力学》,张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7.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二版)》,张鄂,科学出版社,2017年重要学术期刊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2. JOURNAL OF ADVANCED MECHANICAL DESIGN SYSTEMS AND MANUFACTURING3. 机械工程学报4. 力学学报5.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6.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7.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8. 中国机械工程9. 工程力学10. 振动与冲击11. 振动工程学报12. 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14.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