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下分治社会学论文

上下分治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
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9级行政一班
姓名:朱行云
学号:290302121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目录
前言:文章相关信息———————————— 3 文章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文章主要内容————————————4-5 研究目的—————————————5-6
主要研究方法————————————6-7
评论—————————————7-8
存在问题与提出改进——————————8-9
前言
文章相关信息:
作者:曹正汉
出处:《社会学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表时间:2011年1月
文章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

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利;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利(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

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的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

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治理体制治民权治官权稳定机制
正文
一、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但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权威治理体制。

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做出何种理论解释,都需要回答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能够保存长期稳定?这便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投射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在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内,政府如何治理民众,特别是如何处理民众有利益冲突的事务,以化解政治改革压力。

而本文的观点是,中国治理体制的特征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治官来达到间接治民的目的,形成了“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

就是说,中央政府主要执掌官权,至于实际的民权,灵活地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

我们认为这种治理体制包含着维持自身稳定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本文引用了三个地区,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简称“南海”),佛山市顺德区以及杭州市萧山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
定向测量与考察,得出了一系列的调差结果。

并就留地比例和土地补偿为衡量标准,进行了横贯与纵向的对比。

结果显示:中央政府不直接处理老百性有利益冲突的事务,而是分散到各个地区,授权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来处理;地方政府再通过试验的办法,形成本地区的政策和惯例。

这是典型的“分散烧锅炉”的办法,其结果是导致征地政策既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所以,本文用的事前述理论家说来解释三个地区的比较结果。

本文的分析及结论表明,在权威治理体制内部,也能形成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关系;这种分权关系得以稳定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处于降低执政风险、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中央政府要降低执政风险,一种有效法是利用分散烧锅炉的原理,将治民权授予地方官员,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

同时,由于降低执政风险是一种持续性的需要,这就约束着中央政府必须维护分权关系的稳定,将分权持续下去。

二、研究目的
社会学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三种: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很明显,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

关于中国政府如何处理民众化解政治改革的压力,政治学家提出了四个观点。

我们所指出的是,政治学家的上述四个观点都是从政府的治民策略来着手解释中国权威体制保持长期稳定的原因。

但是所谓的“管制结构”,是指在政府系统内统治民众的权利之支配方式,即何种权利由中央政府直接执掌,何种权利由地方政府来实行。

本文不仅要研究中国政府的治民
策略,还需要探讨与这些治民策略相对应的管制结构,才能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有效地运用其治民策略来维护政权稳定。

三、主要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粗略上看,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

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作为定性研究,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对象被研究者赋予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两种研究方法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有所差异。

量化研究者认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则强调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进而认为很难将人类简单地划归为几个类别。

第三,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与此相反,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

很容易看出,本文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这两个测量标度来说明降低执政风险,也就是“分散锅炉”的方法。

在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推断上,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说理论,再又通过经济文化相似度和行政建制改革过程相似度两个衡量标准来测度。

如果从具体的方法上来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这样分类:①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搜集资料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科学活动。

②实验。

即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情景和影响因素,然后操纵原因变量,考察
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社会研究中,实验法主要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小群体研究。

③个案研究。

是对少量社会单位如个人、团体、社区等,作长期、深入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④间接研究。

是利用第二手资料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称之为文献研究。

作者采用的事社会调查和实验的方法,分别考察了佛山市海南区、顺德区和杭州市萧山区这三个地区,通过保留地所发放的比例和土地补偿标准来测度治民权的情况。

四、评论
1.本文条理清晰,首先提出我国当代政治治理中出现的现实问
题,并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具备了一般
性研究类文章所必备的几个环节。

并且,每一个问题之间相
互独立又有联系,从中都有一根主线贯穿着,使得整篇文章
既有层次感又井然有序。

2.本文案例引用具有代表性,案例中例举了佛山市海南区和顺
德区还有杭州市萧山区。

三个地区在选择时考虑了各方面的
因素,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发展程度上都具有相当地相似
度,从而排除了一切客观因素。

3.衡量标准选取的有代表性。

在分析“治民权”和“治官权”
时,分别选取了“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
以及用“经济文化相似度”和“行政建制改革过程相似度”
这两个衡量标准来测度两种体制的稳定方法。

4.生动形象化的举例。

本文在很多方面都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来解释深奥的理论,这样一来,通俗易懂又增加了阅读的可
读性。

比如在“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中,就采用了“分
散烧锅炉”这个比喻,很好的阐述了我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
制中包含的两个机制分别是,分散执政风险和自发调节集权
程度。

5.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本文不只是单纯的个人观点的赘述,
文章中多处提及到了其它各类和本文有关的理论。

这样使得
文章不再单调,从而又能作证作者的观点。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
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是在如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不足。

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本文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只考虑到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并没有涉及全国范围内的地区。

在选取案例时,也应该考虑到所能代表的是否具有普遍性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的说明“上下分治”这个课题的全面情况,否则也只是片面之词。

其次是理论的单纯应用。

虽然本文多次用到其他理论,但是在运用时,并没有结合案例来分析,更没有将理论剖析开来,给人很空洞很无谓的感觉。

这样不能更好的说明理论的可行性,也不能讲案例更好的展示给读者。

最后,文章的一些用词国语生硬和专业化,让读者在有些地方读
不明白,这也造成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理解性,应当多运用写比方或者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可能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社会学研究》期刊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