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万事开头难,讲课也是如此。
对于初中数学课来说,一个良好的开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逐渐总结了几点导入方法,现整理如下。
一、利用旧知引新知,温故知新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为切入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当中。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例如在讲分式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时学过的相关分数的一些知识,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相应地给出分式的这些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从旧的知识中去发现新知,理解分式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区别分式与整式。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能从旧知的复习中,发现一连串的新知,并且很快掌握新知。
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为直截了当的导入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上课伊始,教师就用简洁的话题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者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内容在一开始就心中有数,从而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课。
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简、生动、明确,要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明,并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一种需要感和紧迫感。
例如“整式的加减”这一课的导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质疑导入法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有疑问表示着思维的进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促使其积极思考。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
如有一位学生想按照一块三角板做一块相同的三角形,他该如何做才能做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们议论纷纷。
然后,我向他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四、利用故事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喜欢听故事,故事能使他们兴趣大增。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故事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
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综合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
这样不仅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和谐融洽。
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他们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是数学的基础,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因此,教师要认清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不
要人为地割裂。
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才会让学生感觉亲切,才会使学生很快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物做材料,以此做导人,就能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的思索。
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年段另外留10个,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 +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七、动手操作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生性好动,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行动,在实践中主动思维,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这样的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在一种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在课前课先预备一个作业,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平仪。
然后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用自制的测评仪测量自己的课桌面,怎样测量?测量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综上所述,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导入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导入方法,其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课堂氛围和环境。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