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七种方法
摘要:归纳出七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一、前言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的教与学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就需要精心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而如何设计精彩的课堂引入,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急需共同探讨的问题。
下面说说我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课堂导入的一般方法
1.直接导入法
就是“开门见山”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上来。
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2.复习导入法
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很多的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例如:二次根式其实就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所以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就可以从复习平方根及算数平方根来引人新课。
又如:因式分解就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在进行因式分解的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几道整式乘法的运算,点评之后我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因式分解。
3.实际需要导入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每周一都举行升国旗仪式,如何测量国旗的
高度?”这样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4.实物导入
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摸得着看得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学“线段的比较大小”时,我就从学生中请一高一矮及身高一样的两个同学来比身高,由此引出两条线段大小的方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我教《幂的乘方》时,先出示一个正方体盒子,当边长为a时,体积怎样求?(a3),当边长为a2时,正方体的体积又是什么呢?(a2)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又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幂的乘方,自然导入新课。
5.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下)“游戏公平吗”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在公共场合见过转盘之类的游戏?有谁参加过,谁能说说胜负情况和体会?”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我及时提出:“这一节课我们做一个转盘游戏,没玩过的同学借此机会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
”学生对这种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从而便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应该走哪条路径?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
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那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如三棱柱、四棱锥、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7.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
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
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分式时,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
又如,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
在讲“二次根式加减法时可用整
式加减类比.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
导入设计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无论是设计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还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目的都是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导入要短小精悍,达到目的即进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课教授。
参考文献
[1] 刘志、梁立士.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2] 张春莉、王小明.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黄朝佳.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J].数学教学与研究.
[4] 王德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