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习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说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等知识点为阅读内容)★自主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20世纪初)
1)代表人物:
①1902年,______发表文章称_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1906年,朱执信发表《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③一些________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思考: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原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开始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新思潮竞起。
3、十月革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2)思考: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前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3)主要代表:________
①1918年11月,发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___________”而奋斗。
②1919年5月,《___________》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______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③利用________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点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意味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方向发生了转折,开始由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由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领导者开始由资产阶级转向无产阶级,从而知道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①成立:1919年12月成立,幻想通过__________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②失败原因:经济上入不敷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③影响: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开始接受__________,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三次论战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________”的讨论;
②1920年,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者展开关于“__________”问题的讨论;
③围绕“要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___________进
行激烈的交锋。
影响: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3、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___________”、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___________”,
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由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指导思想的转变
①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___________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所作的科学分
析,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
②陈独秀突出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_,强调___________观点、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
___________,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___________、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2、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①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具有组织性,为___________的建立做
充分的理论准备。
②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___________改为公开理论刊物。
随后创办___________,介绍马克思建
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
③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___________的结合。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3、由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转变
中共成立后,在实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
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 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意图是()
A切实解决中国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B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切合中国的实际
C提出问题与主义之间是不可兼容的 D为新文化运动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
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
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A孙中山B陈独秀C李大钊 D毛泽东
5.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C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现实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
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7.《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报
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1915 B.1917 C.1920 D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