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1、条件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师:回答得很好。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过程(1)初入中国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师: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
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没有进一步作积极的评说;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者在《天义报》上刊登了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2)广泛传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老师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看法。
)生甲: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生乙: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性质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而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生甲: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并结果,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再次,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涌现,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最后,比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国的知识分子理智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良方。
此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之间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二、新思潮的竞起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新思潮竞起的背景。
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进步青年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积极研究和探索世界;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后传入中国。
师:回答得很完整。
先进的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当时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庞乱复杂,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各种“无政府主义”。
在当时,人们不仅积极引进了各种社会思潮,而且试图将某些内容付诸行动。
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就有人发起了“工读互助团”运动。
师: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运动?请陈述你参加或拒绝参加的理由。
生甲:我当然会参加。
我的理由如下,其一,作为青年人应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洪流中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我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自己改造社会的能力;其二,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可以培养我的独立能力。
此外,我的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参加工读互助团活动还可以提高我的动手能力。
生乙:我是很理智的,我不会参加这项活动。
因为,工读互助团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这项活动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乌托邦。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不管你是否参加,都值得肯定。
当然,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力争少走弯路。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师:五四时期既是各种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
在互相的辩难和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辩论会。
辩论会程序:1.将同学分成两派:甲方是主张在中国进行改良的“胡适派”,乙方是主张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李大钊派”。
2.明确双方的观点:甲方的观点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乙方的观点是“在旧中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
3.目的:让学生转换角色,真正体会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要求:课前请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
辩论过程:(略)教师总结全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
研究性问题设计: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不能直接用于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为什么?2.举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取得重大发展的?3.在距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中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状况有何特点?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坚定追求先进文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