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

. .
. . . . .. . . . . . . . . . “

第 7 课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 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 生运用“钩玄提要” 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 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 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 课时
课前活动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 ) 大抵( ) 踌躇( ) 寥落( ) 绯红( ) 攒射( ) 桀骜( )( ) 赁屋( ) 噩耗( ) 不惮( ) 尸骸( ) 虐杀( ) 屠戮( ) 浸渍( ) 转辗( ) 殒身不恤( )
2.根据注音组词。

悼(dào ) 辑(jí) 诧(chà) 斐(fěi)
绰(chuò) 缉(jī)
淖(nào) 揖(yī)
棹(zhào) 葺(qì) 咤(zhà) 蜚(fēi)
溢(yì) 喋(dié) 殒(yǔn) 黯(àn)
缢(yì) 谍(dié) 陨(yǔn) 谙(ān)
谥(shì) 牒(dié) 勋(xūn) 喑(yīn)
碟(dié)
蔼(ǎi) 挽(wǎn)
霭(ǎi) 冕(miǎn)
3.词语填空。

(1)向来·从来
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 听到的 那样关键。

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 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2)寥寥·了了
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 无几。

②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拿给孩子读,孩子也说不懂。

(3)暴发·爆发
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

②当我们遭遇不公或无理侵害时,不能把情绪的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问题。

(4)干练·熟练
①我想他一定是一个精明、久经战斗的人物。

②大厨的刀工让我们瞠目结舌。

4.解释词语。

长歌当哭:桀骜:
菲薄:黯然:喋血:浸渍:
殒身不恤:
课堂活动区
一、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和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划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2)找出文中有关刘和珍的三件事情,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高尚品质。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是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


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问题设计
1.分析第一层(一、二)的思路。

作者在第一、二小节都说道“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试就对“必
要”一词的理解,探究这一层的写作思路。

2.分析第二层(三、四、五)的思路。

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布局的。

3.分析第三层(六、七)的思路。

齐读这一层,思考这一层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4.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思考鲁迅的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四小节。

2.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品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课前活动区
1.文段默写。

真的猛士,,。

这是?然而,,,仅使。

在这中,,。

我不知道!
惨象,;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当时用,结果却只是,但,更何况是。

苟活者在中,会;真的猛士,。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画出课文中的疑点。

课堂活动区
一、检查背诵(第二、四小节)。

二、找出文中重点语句。

三、讨论探究关键语句、疑点。

(一)分析第一、二小节
齐读第一、二小节,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如此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
2.作者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体现了什么?
3.“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它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应怎样理解?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
指什么人?
(二)分析第三、四小节
齐读第三、四小节,思考:
1.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
“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卫队居然开枪”的“居然”二字说明了什么?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如何理解?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 !
4.“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后面一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有何含义?
(三)分析第五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作者在第五小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2.作者在第四小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五小节中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 各是什么意思?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 这”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 和“武功”如何理解?
(四)分析第六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
2.作者在本小节中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陶渊明。

(五)分析第七小节
齐读本小节,思考: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应如何理解该句?
2.文后作者说: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 么又说“说不出话” 呢?这个“此”字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课堂小结
我的困惑:
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