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唐山一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3.Ⅱ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少数民族C.周朝百姓D.商代遗民3. 下图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选项史料解读A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天子授民授疆土,诸侯将土地的所有权转交给子孙后代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将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封国不是完全独立的,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必须定时朝觐,进贡和出兵劳役等5.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世袭到任命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④从分裂到统一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当时没有一个人敢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7. 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枢密院8.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A.唐 B.秦 C.汉 D.宋9.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10.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

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下列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唐——道路州县 B. 明——省道府县C.元——省路府州县 D.清——省府县11. 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

其深远意义是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2.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④扩大了统治基础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13. 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其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 B.明朝 C.宋朝 D.唐朝14.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15.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世官制阶段②察举制阶段前期③九品中正制时期④科举制阶段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16.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①中外朝制度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③二府三司制④元朝的一省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17. “(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

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

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取代了内阁权力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扩大了统治基础18.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刺史③都察院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 右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C.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D.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20.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21.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居住及租地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门户开放”政策22.“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

”这一事件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3.“考虑外国的现实情况,中国没有形成一种全国规模的紧迫感,直到更强烈的震动使之大吃一惊时才有所改变。

最后结果是,中国在为现代化防务的奋斗中,基本上‘丧失’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二十年时间。

”文中“更强烈的震动”指的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D.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24.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A.率兵收复新疆B.建立西安行辕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设置新疆行省2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影响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26. 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2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反割台斗争C.黄海海战 D.南京保卫战2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29.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之后B.《马关条约》之后C.《北京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3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31.“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32.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33.“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B.爱国与保守C.反帝与反封建D.正义与非正义34.《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C.废除不平等条约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35.“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