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1.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2014·高考全国卷Ⅰ,T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思路分析]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10月至次年4月”“桑曲和巴索曲之间”“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标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变式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有人通过观察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沙丘,绘制了一幅沙丘剖面图,你认为正确的是()(2)简述错纳湖对高原环境的影响。
解析:(1)桑曲与巴索曲之间常年盛行西风,沙丘的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故选D。
(2)错纳湖属于高原湿地,其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1)D(2)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1.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①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灌溉区。
(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②人为原因a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3)西北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等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气候:多暴雨且降水集中植被:植被稀少土质: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和开矿(2)一般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3.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如果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人类活动,则可能是水土流失;如果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荒漠化的防治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区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2.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推测不.可信的是()A.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B.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C.河流众多,含沙量小D.该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人口和人均耕地数量上可知,该地耕地面积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第2题,从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该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较少。
第3题,该地区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答案:1.A 2.C 3.B水土流失(2015·山西考前质检)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一项评价由降雨所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读我国西南山区降雨侵蚀力等值线的空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下列各组城市中,降雨侵蚀力差异最明显的是()A.攀枝花、贵阳B.雅安、昆明C.成都、重庆D.宜宾、巴中5.图中西北部降雨侵蚀力小的原因可能是()A.年降水量小B.人类开发历史悠久C.山高谷深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雅安的降雨侵蚀力为7 000,昆明的降雨侵蚀力为2 000~3 000,攀枝花的降雨侵蚀力为3 000~4 000,贵阳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5 000,成都的降雨侵蚀力为5 000,重庆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5 000,宜宾的降雨侵蚀力为4 000,巴中的降雨侵蚀力为6 000~7 000。
比较各选项所列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值,即可得出B正确。
第5题,影响降雨侵蚀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
图中西北部虽然山高谷深、降雨量大,但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所以降雨侵蚀力小。
答案:4.B 5.D考点二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生用书P76]1.森林→类型、分布、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湿地→分布、成因、生态效益→保护措施。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思路分析]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巴音布鲁克湿地”“天山山脉中部”“冬季严寒”“传统的畜牧业区”“过牧现象”“严重干扰”等。
(2)第(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描述”“河流干流流向”等。
(3)第(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简析”“湿地”“形成条件”等。
(4)第(3)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标准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变式训练]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图示区域湿地的生态意义有()①净化水质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防止水土流失④调节气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下列湿地成因大致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的是()A.三江平原湿地B.三江源湿地C.洞庭湖湿地D.黄河三角洲湿地解析:(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三江源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与巴音布鲁克湿地相似。
答案:(1)D(2)B1.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意义3.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具体如下所示:4.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