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过程和概念基本过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就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概念: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西北-沙漠化、华北盐渍化、西南-石漠化、东南丘陵红漠化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新疆地区——土地沙漠化、内蒙古地区——草原退化、东北地区——黑土退化西藏地区——冻融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二、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a.自然界线: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b.行政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c.气候区: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注:新疆“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脉、准葛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2)气候——干旱根据海陆位置和地形图解释气候干旱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3、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干旱的气候——潜在因素基本条件——干旱的气候物质基础——植被稀少,平地多沙质沉积物(物质疏松)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2)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能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是因为植被减少,导致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地面干燥,引起沙漠化、盐渍化和荒漠化;而植被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减小,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增强,引起沙漠化、盐渍化和荒漠化,形成荒漠化。
说明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相对位置)亚欧大陆内部(海陆位置)地形:东部: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西部:山脉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气候:深居内陆,山岭阻隔——干旱植被:草原、荒漠为主——东部:草原;西部: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缺乏,河流少;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大风天多,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加剧加速发展)——分散的土地退化(最终连接)——荒漠般景观2、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①人口压力②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荒漠化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指林地及其能生长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以林木资源为主,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资源。
森林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
一、森林与环境森林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自然资源: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
森林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和化工原料。
林区有大量的动植物和珍贵的药材。
环境资源——森林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在哪些纬度带范围内?——低纬和中高纬度地区为什么低纬和中高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多?——低纬地区气候湿热,高纬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开发较晚,森林得以保全。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比较少?——中纬地区因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利于发展农业,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经过人类长期的开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部分林地已永久性地变为农田和牧场。
二、世界的森林资源地理分布:亚寒带针叶林:俄罗斯、加拿大热带雨林: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三、热带雨林1、“雨林”的由来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连续不断,生长着常绿茂密的乔木为主的森林。
树林里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故称“雨林”。
2、雨林分布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大约南北纬10°范围内,所以又称赤道雨林。
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左右。
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和非洲刚果河流域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也分布有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①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②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③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④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四、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固碳作用,是“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森林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返还给大气,形成云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物种资源占陆地物种1/5以上。
但由于不合理开发,使得雨林消减,物种灭绝的速率加快。
许多生物甚至在人类发现以前就已经永远消失。
)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越性高温多雨(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生命力旺盛(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高生产力的生产群落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
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被分解者分节,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
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表现:雨林的养分主要储存在地上植被,土壤贫瘠;而地上植被又最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被破坏则难以恢复。
脆弱性:原因: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表现:土壤贫瘠(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后果:雨林植被一旦被毁,贫瘠的土壤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
“迁移农业”对雨林的影响:迁移农业作为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在人口数量很小时,对于林的破坏是有限的;当人口过多时,迁移农业频率和规模过大时,对雨林的破坏是严重的。
其他对雨林的开发方式也是一样。
六、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一)、雨林被破坏后的危害1、森林急剧减少,会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2、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大规模开发,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二)、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1、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2、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迁移农业;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迁都巴西利亚(2)修建亚马逊横贯公路(3)移民亚马逊平原促使因素:①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②经济因素:东北部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③政策因素:“无人之地给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4)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巴西政府——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身负巨额外债,背上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包袱发达国家——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坚持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广阔的牛肉消费市场(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对雨林的破坏:砍伐优质木材、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场,导致雨林被破坏并难以恢复。
七、雨林的前途1.开发的理由:有助于脱离贫困,改善人们生活;森林非常大,能容纳许多活动;森林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微不足道2.保护的理由:沙漠的扩大;二氧化碳的增加;物种的毁灭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3.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4.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第三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一、湿地的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沼泽、滩涂、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中国主要湿地分布: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东北湿地;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云贵高原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沿海湿地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地之一“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从北纬44°10′到50°20′,现在的“北大荒”通常指—三江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达乌苏里江,北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
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1)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