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点燃酒精灯[设问]:这是什么现象?[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一、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投影)[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设问]:木板能燃烧吗?[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投影)[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投影)[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设问]: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结论]: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解说]:这个实验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所有条件,即使在水中燃烧也可以发生。

[设问]: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投影)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投影]:“火三角”图片。

[设问]:这个图说明什么意思?[过渡]:其实燃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炒菜、煮饭等等,但燃烧失控会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投影]:火灾图片。

[设问]:那么一旦发生火灾,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三、灭火原理和方法(投影)[解说]: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要灭火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4]: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演示一种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了什么原理来灭火的?[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具备一个即可)(投影)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课堂练习]:见投影[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回答]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需要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复习提问]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回答] 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过渡]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演示]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也是比较常见的。

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它们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投影]教材p131表7-2的内容[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分钟时间,我们通过游戏来选出冠军得主。

[游戏]教师选出六名同学分别拿着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道具,然后给他们列出几种物质燃烧,要求他们用适当的灭火器灭火,看最后谁的正确率高,谁得冠军。

(形式不限)[讲解]看来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2个问题——灭火的方法。

[板书]2.方法:[过渡]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所以,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投影][答案](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设问]为什么在这些场合容易出现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P128实验做实验,用投影打出实验装置。

[投影][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延伸]通过这个小实验,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

[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过渡]所以,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设问]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还有哪些场所应该加贴一些防火图标呢? [学生讨论][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针对燃烧的条件,学习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注意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2、3、4、5题。

教学反思:课题2 燃料和热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

2.认识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4.知道石油炼制的几种主要产品及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燃烧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热量呢?下面我们来做两组实验。

【演示】实验7—3: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生石灰,然后向烧杯中滴水,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补充: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 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现象】实验7—3,烧杯壁发热,试管壁发热。

【设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化学反应中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中有热量放出。

【讲解】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伴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类似于可燃物燃烧,生石灰和水、镁和盐酸这样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放热反应。

像碳与二氧化碳、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反应,称之为吸热反应。

【板书】吸热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讨论】举例。

【过渡】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有哪些呢?【介绍】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埋在地层下,在地壳中经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由于煤和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人们常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阅读】课本P138内容,你能从中学到什么知识?【板书】(归纳)二、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12、天然气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演示】实验7-4:教师演示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填写在书上。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讲述】:甲烷特性:无色、无味气体、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CH4+2O2点燃 CO2+2H2O(点燃之前要验纯)3、可燃冰:甲烷水合物。

【精讲】:(1)、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根据书P141的数据计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气将被耗尽?你有怎样的对策?(2)、讨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思路(节约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3)、讨论提高燃料燃烧利用率的方法。

【练习】(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___。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成清洁的燃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