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_肖兴安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并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对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领域进行重大改革。

维新政府认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实现“文明开化”的最关键的问题,并大力推行了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思想启蒙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明治时代(1867一1911)以前是江户时代(1603-1867)。

1603年,天皇任命当时势力最强的大名(诸侯)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作为统治全国的最高机构。

随着江户幕藩体制的巩固和完成,幕府在对外贸易和同外国的交往上则由开始时的“限制政策”转向了“锁国政策”。

这使得日本在19世纪仍然是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

1853年7月,美国的军舰撞开了日本的国门。

自此之后,日本与美国及欧洲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1868年,新政府推翻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孕育出了一批以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和他的一些重要朝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推动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己任,对日本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思想启蒙。

他们在全国发动了一股学习“西学”、批判儒学和儒家教育思想的热潮;他们要求移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主张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尤其重视在教学内容中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并且认为国家有责任为人民提供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户孝允等人还通过参与制订政府法令和主持明治政府教育机构的工作,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向西方学习1、派团出访和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文部大臣田中不二磨也参加了这个代表团。

考察团如此高的级别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

这个考察团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改革的肖兴安熊家国【摘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事关日本国运的改革。

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有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

其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等。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启示【作者】肖兴安,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熊家国,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外国教育强大动力。

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了59名留学生随行。

据1872年东京政府调查,赴海外留学的新贵和平民达120人。

另据当时《新闻杂志》报道,政府各部派到国外出差、留学的人数总计385人,所需费用达35万余美元。

1873年官派留学生250人,经费75万日元,占文部省年预算的18%。

最初选派留学生时,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挑选不严,成果不显著。

后来,他们不再选派年龄过小和学无基础的学生。

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并且后来不少人在政治、科学技术和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极高的声誉。

2、把西方科学技术专家请进来,培训本国人才。

明治年间,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

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

其中最多的是工部省,从1868年至1875年,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达588人之多。

同时,明治政府给予西方技术专家和技师非常优厚的待遇,以期留住人才。

例如,当时日本唯一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予外籍专家的薪俸占该校全年预算的1/3。

一般的外籍教师的薪俸也都比日本高级官员高,政府所聘外籍教师月薪最低为800日元、最高为2000日元,而当时明治政府中最高薪金的大臣月薪只有800日元。

在后来发布的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

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教育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这成为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

《学制》明确宣布从小学抓起。

为在全国普及小学,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3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使每一个适龄人都能在学校学习。

在《学制》颁布的前一天,政府以太政官文告的形式下达了教育训令,表明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训令明确指出:人要能“立身治产,昌盛其业”,“则非学不能”,而社会之所以产生一些“破家亡身之徒”,是因为“不学而生”。

训令还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权的弊病,要求“自令以后,一改此等之弊”。

训令颁布后,政府立即采取了切实措施,以保证各项政策一丝不苟地推行下去。

1、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

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由于中央政府督促地方政府提高儿童入学率,而地方又普遍采取鼓励、劝诱、强压等措施来促使民众送子女上学,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法、美等国,以近代新知识取代“四书五经”,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数量迅速增长的需要,政府还兴办了大量的师范学校由其培养教师。

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对义务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政府投入的教育资金严重不足,因而大部分的小学是由国民出资兴办的。

通过政府官员和地方乡绅的捐资,各地办起了自己的小学校,而且校舍都建设得很好。

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指出,到日本乡村旅行时仍然可以看到,小学校的校舍大多是村中最好的建筑物。

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明治政府建立以后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制》颁布第二年,小学入学率达28%,到1883年就已超过50%。

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明确规定实行小学四年义务教育制。

1900年明治政府废除小学征收学费的规定,1907年又把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六年,小学入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达到了98%。

这样,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

因此,日本普及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了10年。

外国教育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给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不仅如此,普及初等教育也促进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2、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

1883年,文部省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

以此为起点,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近代职业教育。

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作实业教育。

明治初年,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

因此,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工业、农业、商业)。

另一方面,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实际上同专科大学一样。

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

3、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

为迅速培养高一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很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

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又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

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

明治政府对东京帝国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视,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

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等。

4、推行封建主义教育。

封建主义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初期,改革教育的本意是将日本由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改变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

但是,随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思想———“王政复古”得到了加强。

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

《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

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指出:“儒教虽借于汉土,但其与皇国固有道德紧结密合”,“然而今日采用儒教,必先学习,尊崇我万世一系之天,爱重金匝无缺之帝国,涵养此类志气”。

同时期颁布的《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人以善良,比教人多识更为重要,故为教员者,更应致力于道德教育,使学生忠皇室,爱国家”。

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此后,在修身教科书的卷首都刊载《教育敕语》,将其作为学生必学的教材;修身、历史、地理教科书的内容也都贯彻《教育敕语》的精神。

四、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而且也提高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教育白皮书,指出:“自明治以来,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十分令人瞩目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