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传闻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向
【摘要】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法系证据制度里的一项重要规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适用限制;尽管如此,在短期内却不会立即消亡。
在发展过程中日益简化,法典化趋势明显。
法官对传闻是否排除的自由裁量权也有逐渐增大的表现。
此外,很多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国际条约也借鉴了传闻证据规则的相关精髓。
这对我国未来的证据立法将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关键词】传闻证据规则;发展概况;例外规定;借鉴意义
传闻证据规则,也称禁止传闻规则、传闻法则或传闻排除规则等,是英美法系证据法中最为著名的规则, 也是其中最为复杂的规则。
证据法学大师威格默尔(wigmore)教授曾盛赞其为英美法中除陪审团之外对审判程序做出了最伟大且最独特贡献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有关证据规则的研
究热潮正方兴未艾。
在此背景下,从该规则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其最新的改革动向,无疑将对完善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此。
一、传闻证据规则概述
1.传闻证据辨析
按照美国证据法学家华尔兹教授的观点,传闻证据是指“在审判或听证时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所表达或做出的,被作为证据提出以证实其所主张的事实的真实性的,一种口头或书面的主张或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主张的非语言行为”。
由这个定义可以推导出传闻证
据包括三种形式:口头传闻、书面传闻和行为传闻。
狭义的传闻证据专指“陈述”而言, 包括口头陈述和书面陈述,《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801条(c)项和《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典》即采用这种定义。
我国台湾学者也将传闻证据分为广、狭义两种。
“传闻证据,本有广狭二义,从狭义言,系专指言词而言,即证人并非陈述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实,而仅就他人在审判外所为之陈述原供述,代为提出以作自己之供述者而言。
从广义言,则除上述言词外,书面之陈述亦包括之,通常所谓传闻证据,系指广义而言,其范围包括口头陈述与书面陈述。
”
2.传闻证据规则及其理论依据
所谓传闻证据规则,简言之,即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传闻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802条规定:“传闻证据,除本证据规则或其他联邦最高法院根据立法授权或国会立法所确
认的规则另有规定外,不得采纳”。
据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出庭证人转述他人的庭外陈述以及目击证人用书面记录代替到庭陈述,均不得作为证据提交法庭进行调查质证;已经在法庭出示的,不得提交陪审团作为评议的根据。
二、传闻证据规则成长的历史轨迹
1.传闻证据规则的产生
英国是最早确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国家,陪审制的发展被认为是这项规则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期的陪审团是一种“知情陪审团”,因为这些陪审员没有受过法律训练,且不了解案件事实,只能通过
各种证据来查明案件事实,而传闻证据的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于是,证人到庭作证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尽管传闻证据规则确立的确切时间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在17世纪下半叶,该法则已经逐渐得到承认。
在18、19世纪,传闻证据规则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迅速传到英美法系的其他国家。
2.传闻证据规则的发展概况
(1)英国的发展概况。
在英国,1938年证据法允许在民事诉讼中特定条件下可以采纳第一手书面传闻证言。
1968年《民事证据法》中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纳口头、书面的传闻证据、计算机制作的文件中所包含的陈述。
1995年《民事证据法》的实施,标志着传闻证据规则在民事领域的终结。
该法第一条即开宗明义的规定:“在民事程序中,证据不应因其为传闻证据而被拒绝采纳”。
此后,在刑事诉讼领域也表现出明显宽松化、自由化的倾向。
如,2003年《刑事司法法》规定:首先,对传闻证据的基本态度从原则上排除转变为有条件地接受,清楚地表明了立法者进一步放宽传闻证据规则的倾向。
其次,赋予法官在处置传闻证据上享有极为宽泛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法官采纳任何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的传闻证据。
另一方面,法案第126 条允许法院排除任何传闻,只要法院认为采纳该传闻将导致不恰当的时间浪费。
(2)美国的发展情况。
在美国,1942年《示范证据法典》第503条规定,如果法官发现陈述人不能作为证人到庭或者出庭接受交叉
询问,庭外陈述就具有可采性,当然该陈述指的是第一手传闻。
虽然该法典受到“传闻证据规则自由化”倾向的批评而未能实施,但是对随后的《联邦证据规则》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传闻证据领域,纽约州上诉法院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革,重新定义了传闻证据的可采性标准,史无前例地对当事人的庭外陈述加以认可。
(3)其它国家的近况。
澳大利亚的《1995 年证据法》,保留了排除性的传闻证据规则,但是在能否根据可信性决定是否采纳传闻证据的问题上,以及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方面,澳大利亚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规则。
加拿大1985年《加拿大证据法》第二章“证人”附录规定了“若达到可靠性的标准,事实审理者可以适用先前陈述。
法律不但强调了被告人的对质权,还提出了证据的可靠性要求。
当然,根据陪审制的要求,证据的最终可靠性,应当由陪审团来判断。
对制度未来的发展预测恰恰来源于对制度发展轨迹的追踪。
在我国当前历史时期内,制度的变革和规则的构建也摆脱不了向他国学习的命运。
我们只有深入到制度产生、发展的内部,才能对其大致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传闻证据规则的历史考察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必将对我国在借鉴或引进这一制度时的具体设计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2]参见[美]麦考密克《麦考密克论证据》,汤维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3]徐继军.《传闻证据规则在美国纽约州法院的适用》(上),载《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冬季号。
作者简介:
文冠斌(1987—),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