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论》

《天论》


天论(节录)第五段
• • • • • • • • • • • • •
故 人 之 命 在 天 , 则 功 名 不 白 。
礼 义 不 加 于 国 家 ,
则 王 公 不 以 为 宝 ;
珠 玉 不 睹 乎 外 ,
则 晖 润 不 博 ;
水 火 不 积 ,
则 光 晖 不 赫 ;
故 日 月 不 高 ,
在 人 者 莫 明 于 礼 义 。
畜积、收藏于秋冬
(在秋冬季节聚集 储藏起来——畜: 同“蓄”,聚集。)
• • • •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这又是禹桀同有的) 禹以治,桀以乱 (夏禹凭这样的条件就安定,夏桀凭这样 的条件社会就混乱) • 治乱,非时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时令造成的呀。)
• • • • •
地邪? (是地造成的吗?) 曰(回答说) 得地则生 (庄稼得到土地就能 生长——生:指庄稼 生长。一说,生,指 人类能生存 )
选段六
(1)大天:以天为大,指尊崇天。大在这里是形 容词用 作意动。 思:思慕。 (2)熟与: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常用 来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弊,有“哪里比的上…..呢” 的意思。 (3)物畜:把天当作物来蓄养。“物”在这里是 名词用作状语。蓄:同“蓄”,蓄养。
(4)从:顺从,听从。
颂:颂扬,赞美。 (5)天命:指自然的变化规律。天,即自然。 (6)望时:盼望天时。 使:意使。 (7)待之:等待它,指等待天的恩赐 (8)因:依,顺从。 多之:使它增多。多:使……增多

(9)骋:施展。
《说文》:“骋,直驰也。” 本意是馬寳士。馬寳士:施展,发挥。 (10)化之:使它变化。化,使动用法。 物之:利用它,利用自然物。物,名词作 使动,有支配,占有的意思 所以:所由。 有:占有,指掌握。
(11)错:同“措”,置,放弃,舍弃。
《说文》:“措,置也。从手,昔声。” 段玉裁注:“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 “措”有“安置”,“安放”的意,也有 舍弃,废置意。
• 禹以治,桀以乱 • (夏禹凭这样条件社会就安定,夏桀 凭这样条件社会就混乱。 以:凭 借(介)后省略宾语(指代日月星辰 瑞历) • 治乱,非天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天造成的呀)
• 时邪? • • (是时令造成的 • 吗?) • 曰(回答说) • 繁启、蕃长于春 夏 • (庄稼在春夏节 普遍地萌芽,茂 盛地成长——繁: 众多。启:萌芽。 蕃:茂盛。蕃长: 繁殖、生长)
• 非以为得求也: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
的手段 • 以文wèn 之也: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 • 文:旧读wèn(问),纹饰、修饰。
• 故君子以为文: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
• 而百姓以为神: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
灵的作用
• 以为文则吉: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
好处 • 以为神则凶也: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这段话出自《荀子•天论》,道出了儒 家对祭祀鬼神礼仪的实质态度,也表 明了儒家对天地自然的理解。祭鬼神 并不是因为鬼神事实上的存在,而是 为了纹饰人的敬畏之心;祭神求雨并 不是因为相信这样真的能求下来雨, 而是为了纹饰人急于灾害的焦渴之心; 占卜算卦并不是因为真的相信它能起 什么指导作用,而是为了纹饰国家政 治事务的安排。
雩而雨:求雨就下雨
(雩: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这里用作动词。)
何也:这是什么缘故呢 曰:回答说 无何也:这没有什么 犹不雩而雨也:如同没有求雨而下雨一 样啊
• 日月食而救之: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
去抢救
• 天旱而雩: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
• 卜筮然后决大事: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 • (卜筮:占卜。古代用龟甲或兽骨占吉凶 叫卜,用蓍草占吉凶叫筮。)
第一段简体原文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 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 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行:指大自然的运行变化。常:常规。 为:因为。 应:适应,对待。治:治理,这里用作 名词,指正确的治理措施。乱:没有条 理,指错误的措施。 疆:“强”的本字,加强。本:指农业 生产。贫:使动用法,使· · · · · · 贫。



养:给养,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备:完 备,充足。 动时:动以时,即按时活动, 指行动适应天时的变化。 时:天时。病: 使动用法,使人得病。 休:应是“循”之误,遵循。 贰:应是 “貣”之误。“貣”同“忒”,差错。 饥:饥荒。渴:应是“衍文”,传抄时 多出来的字。

祅怪:指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 祅:也 作“妖”。 荒:荒废。 侈:奢侈,浪费。 略:简略,不充足。 动罕:活动少,指 懒惰而很少从事生产活动。 全:保全。 倍:通“背”,违背。 妄行:乱动。 薄:迫近。 受时:遇到的天时(指水旱寒暑等)。 受:接受,受到。 殃:灾殃。
• 统治人民的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 就可以来称重了(统治天下),重视 法治,爱护人民,就可以来称霸(做 盟主),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 危险了,用权术,(想)损害,搞垮 别人,阴险就会彻底灭亡。
选段六
(1)大天:以天为大,指尊崇天。大在这里是形 容词用 作意动。 思:思慕。 (2)熟与: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常用 来比较两件事情的利弊,有“哪里比的上…..呢” 的意思。 (3)物畜:把天当作物来蓄养。“物”在这里是 名词用作状语。蓄:同“蓄”,蓄养。

(11)错:同“措”,置,放弃,舍弃。
《说文》:“措,置也。形声,从手,昔 声。” 本义:安放,放置。 段玉裁注:“立之为置,舍之亦为置”。 “措”有“安置”,“安放”的意,也有 舍弃,废置意。

YOUR TOPIC GOES HERE
• • 臧:《说文· 臣部》:“臧,善也。从臣,戕声 。”本义当为战争中被俘转为奴隶的人。引申 指顺从,称赞,隐藏,储存的东西等。 藏:《说文· 艹部》:“藏,匿也。从艹,臧声 。”本义为藏匿。引申指收藏,储藏东西的地 方。 “臧”与“藏”应为古今字。问为何不是通假字
• 所以太阳、月亮如果不悬挂在空中, 它的光辉就不盛大;水火如果不积 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 广大;珠玉的光彩如果不显现在外 面,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 作珍宝;礼义如果不在国家实施, 那么一国的功业声誉也就不会显赫。 因此人的命运决定于如何对待大自 然,国家的命运决定于怎样对待礼 制。
• • • •
失地则死 (失去土地就会死亡)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这又是禹桀同有的)
• 禹以治,桀以乱 • (夏禹凭这样的条件社会就安定,下桀 凭这样的条件社会就混乱) • 治乱,非地也 • (安定和混乱不是滴造成的呀。)

• •
畜:《说文· 田部》:“畜,田畜也。《淮南子 》曰:“玄田为畜。”本义为家中积存有衣食。 引申指积存,积蓄,饲养等。 蓄:《说文· 艹部》:“积也,从艹,蓄声。”本 义当为集聚。引申指积蓄,保留等。 “畜”与“蓄”应为古今字,,
在 地 者 莫 明 于 水 火 ,
在 天 者 莫 明 于 日 月 ,
个别字词的解析
•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什么东西 • 赫:盛大,显著。这是个假设复句,“则” 字前是偏句,它不用假设连词,但含有 “假如”的意思。“则”字后是正句,表 示结论。 • 幽险:却阴险,这句意思是,用权术,耍 手腕,玩弄阴谋诡计,想把人搞垮,那就 会彻底灭亡。


天人之分:天和人的职分。天的职分指 水旱寒暑等,人的职分指“强本而节用” 等。 至人:最高的人,指圣人。
• 治乱,天邪? • (社会的安定、混乱 是天造成的吗?) • 曰(回答说) • 日月、星辰、瑞历 • (日月星辰和一切 天象——瑞历:指 历象,天文岁时的 自然现象。
• 瑞,吉祥。古人重视 历象,故称“瑞历”) • 判断句。“是”复指“日 月星辰瑞历”,做主语 • 是禹、桀之所同也 • (这是禹桀时同有的)
蚀:亏缺 党通“倘” 副词或许 ,偶然 见通“现”出现 常通“尝”曾经 明:英明,明智 平:安定 并:一起, 同时 伤:损害 闇:昏暗,愚昧 险: 险恶
夫星之隊,木之鸣,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天论· 第四讲
黄三江
天论· 原文
雩yú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 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 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wèn 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第三段 星隊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隊: 落下,掉下 恐:惊恐,害 怕 是:指示代词,这或这个 罕:稀 少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畏:以„„ 为恐惧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 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法既是治国的开端又是治国
的根本 不信鬼神 性恶论的伦理观 强调后天学习的教育思想
第一段简体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 妖怪不能使之凶。
• • • • • • 权 谋 倾 覆 幽 险 而 尽 亡 矣 。
好 利 多 诈 而 危 ,
重 法 爱 民 而 霸 ,
隆 礼 尊 贤 而 王 ,
君 人 者 ,
国 之 命 在 礼 。
• • • • •
白:指显赫。 隆礼:推崇礼制。 重法:重视法制。 隆:高指推崇。 尊贤:指任用贤人。
译文
• 在天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太阳更明亮;在 地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火更明亮;在万 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明亮的;在人类的 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比礼义更明显了 (也就是“按”,荀子主张“法后王,他 讲的“礼义”不止是伦理道德,还包括 “法治”思想,因而主张“法先王”的孔 子所讲的“礼义”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