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测试八年级物理试卷

(完整版)成都七中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测试八年级物理试卷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2017-2018 学年度上期期末测试八年级物理注意事项:1. 本试卷题卷共8 页,A 卷满分100 分,B 卷满分20 分,总分共12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2. 请用2B 铅笔将A 卷和B 卷的选择题答案填涂到网阅答题卷上指定位置,注意别漏填或填错位置。

3.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其余试题答案写到答题卷上。

考试完毕后请上交网阅答题卷。

A 卷(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4 分,请将答案按其序号填入机读卡答案栏中)1.下列估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20g B.我市二环高架路主干道上汽车限速为40km/hC.物理课本的长度为18d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薄暮黄昏,炊烟袅袅C.点燃的蜡烛会“流泪”D.扫地时尘土飞扬3.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中,参照物的选取符合描述的是()A.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飞流”作为参照物的B.“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潮水”为参照物的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照物的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为参照物的4.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升降机上,乙看到甲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甲看到楼房在上升,乙在下降,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各自的状态是()A.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快B.甲、乙都在下降,但甲比乙快C.甲、乙都在上升D.甲上升,乙下降5.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 图像(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D.经过4s,甲乙相距8m6. 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一台正在发声的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C.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D.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7.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频率相同D.甲音叉发声的响度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8.下面是小莉同学列举的一些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9.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锡来焊接电路的接头.图中能正确表示锡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A. B. C. D.10.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A.均吸收热量B.干冰吸收热量,水放出热量C.均放出热量D.干冰放出热量,水吸收热量11.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是()A.手影B.对着镜子画脸谱C.露珠下的叶脉D.雨后彩虹1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岸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电影幕布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让光发生漫反射C.路边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D.红色的牡丹花由于只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所以它看起来是红色的13.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镜镜片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14.打篮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打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抛球时手对球施加了力,球对手没有力的作用B.只要手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力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C.抛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D.用手接住飞来的球,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15.某同学在实验时,将一物体挂在竖直悬挂的弹簧秤的秤钩上,测出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为2.5 牛(如图甲),然后把弹簧秤倒过来,又将同一物体挂在弹簧秤的吊环上,如图乙所示,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是()A.一定大于2.5 牛B.一定等于2.5 牛C.一定小于2.5 牛D.一定等于5.0 牛16.有一体积为30cm3 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237g,则()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右盘B.此固体的密度为7.9kg/m3C.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D.只改变此固体形状,它的质量减少17.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A.能装1kg 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 的酒精B.能装下0.8kg 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5kg 纯净水C.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5:4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二、填空题(每空2 分,共32 分)18.通过电视转播,我们看到“神舟五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宇航员杨利伟拿着一支铅笔,当他松手后,笔“悬”在空中.相对于,这支笔是静止的;相对于,这支笔是运动的.19.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 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s.木块从1 位置运动到2 位置的距离是cm.木块从1 位置到4 位置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20.如图所示为安装在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尾部4 个(选填“可听声”、“次声波”、“超声波”)探头可以探测车身不同方位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主机向司机用语音报警.这套装置如果安装在太空飞船上,在外太空尾部探头功能会失效,这是因为.21.2014 年11 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此雪花的形成是泄漏的液氧发生,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水的止住泄漏.(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2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 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m;站在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鱼,则鱼的实际位置与人看到水中鱼的像相比,实际位置(选填“一样”、“更深”、“更浅”)23.为了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我市开展了露天电影走进社区活动.电影放映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准备放映时,画面超出了整个屏幕,如果你是放映员,应将放映机(选填“远离”或“靠近”)屏幕,同时适当调整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24.“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距月球表面200km 高度经过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圆周运动.“刹车制动”时,卫星应向(选填“前”或“后”)喷射高温气体,同时高温气体对卫星产生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的.25. 如图所示,A、B 分别是从一块厚薄均匀的铜皮上剪下来的两块铜片,其中长方形铜片A 的质量为53.4g,椭圆形铜片B 的质量为160.2g,A 的长和宽分别是20cm、5cm.已知铜的密度为8.9g/cm3.则该铜皮的厚度为cm,椭圆形铜片B 的面积为cm2.三、作图题(每图2 分,共6 分)26.按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1)将图甲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2)图乙中物体S 位于平面镜前,请画出眼睛在P 点处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S 的光路图.(3)在图丙中作出投出的实心球在空中向上飞行时所受力的示意图.(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甲乙丙四、实验题(每空1 分,共16 分)27.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 和2mm 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 点移至B 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cm.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选填“能”或“不能”)成像。

(4)图甲是从竖立的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乙图上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28.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请指出图1 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2)第2min 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 所示,此时温度为℃.(3)如图3 所示,某同学绘制出了水的沸腾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此时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选填“A”或“B”).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5)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液体沸点表得知酒精的沸点为78℃(在1 个标准大气压下),由此断定红色液体(填“是”或“不是”)酒精.29.小红同学为了测量大豆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1)为了测量大豆的体积,他将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标尺上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瓶和水的总质量为g.(2)把48g 大豆放入装满水的瓶中,停止溢水后,拧上盖子,擦干沾在瓶上的水,用天平测出瓶、瓶内剩余水和大豆的总质量为111.2g.则大豆的体积为cm3.(3)由以上数据计算出这种大豆的密度为_kg/m3.(4)由于大豆具有吸水性,用这种方法测出大豆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选填“大”或“小”).五、计算题(每题6 分,共12 分)计算题解答时应写出公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得分。

30.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 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 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31.晒谷场上有一堆稻谷,体积为5m3,为了估测这堆稻谷的质量,用一只空桶平平地装满一桶稻谷,测得桶中的稻谷的质量为2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求:(1)桶的容积是多少?(2)稻谷的密度是多少?(3)若用一辆最多能装载110kg 的手推车把这堆稻谷从晒谷场搬运到谷仓,至少要运多少次?B 卷(20 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有的小题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有的小题有两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全部选对得 2 分,选对但不全得 1 分,选错得0 分)1.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为方便时间的测量,将斜面倾角调小些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C.在自制液体温度计时,为了使温度变化明显,会选用较长、较细的吸管D.用橡皮筋自制测力计时,若发现其量程太小,可以并接一根橡皮筋,再改变刻度就可以实现2.如图甲所示,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等体积的M、N 两种固态物质.它们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在26min 内,M 物质从固体变为了液体,N 物质始终是固体.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b 为M 物质的熔化图像,oa′b′为N 物质的沸腾图像B.在16~18min 内,M 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不吸收热量C.M 物质肯定是晶体,N 物质可能是非晶体D.M、N 物质熔化过程都持续了10min 3.如图所示,是我市某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排成笔直的较多汽车的图片.其中,最前面的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车线相齐.同一车道相邻两汽车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均为9m.所有汽车从启动到速度达到10m/s 时,所用时间均为4s,平均速度为5m/s;然后,所有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路口.该路口亮绿灯的时间为30s.另外交通法规定:原在绿灯时通行的汽车,黄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通过,否则就不能通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绿灯亮起,最后一辆车从启动到速度达到10m/s 通过的路程为40mB.若绿灯亮起时,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那么,最后一辆车从启动到通过该路口的全部路程为280mC.若绿灯亮起时,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那么,此次在同一车道通过该路口的汽车有31 辆D.若绿灯亮起时,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那么,此次在同一车道通过该路口的汽车有32 辆4.如图甲有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 前,若平面镜不动,光源以v 的速度沿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光源S 在镜中的像为S′;如图乙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α角.关于这两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S′以速度v 沿SO 直线方向向右移动B.甲图中,S′以速度v 沿SS′连线向S 移动C.乙图中,折射光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小于αD.乙图中,折射光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大于α5.小永发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时,由于实验需要的步骤较多,操作比较麻烦,联想到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于是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塑料小桶改装成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秤,如图所示,使用时只要在小桶内装满待测液体,就可从弹簧秤指针指示的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小永将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酒精和水,用量程为0~5N 的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两次小桶和液体的总重为1.8N 和2N(ρ酒=0.8×103kg/m3,ρ水=1.0×103kg/m3,g 取10N/kg).根据以上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空塑料小桶受到的重力为1N B.此密度秤的零刻度应刻在弹簧测力计面板右侧对应0.8N 刻线处C.此密度秤能测量的最大液体密度为5×103kg/m3D.若要增大该密度秤的称量范围,可换用容积相同,质量更小的小桶二、综合题(共10 分)6.(4分)小明利用光具座、两个凸透镜(焦距分别为10cm、20cm)、光屏、蜡烛、火柴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中将其中一个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蜡烛、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他选择的是焦距为cm 的凸透镜.(2)接着,当小明将蜡烛稍微靠近凸透镜放置,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以不移动光屏,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3)小明还发现,如果保持上图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需将透镜从 50cm 刻度处移到_cm 刻度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4)同组的小悦,用另一个凸透镜也做了一组实验。

相关主题